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前沿理論 > 正文

當前中產階層壯大面臨的三大結構性難題

農民工人數眾多,他們能否進入中產階層是我國能否進入橄欖型社會的關鍵因素——

117

118

數據來源

本文使用的數據是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2005年、2010年、2013年的數據,分析的結果根據當年的權重指數進行了加權。調查中詢問的主要是受訪者及其家庭在調查前一年的情況,因此實際反映的是我國2004年、2009年和2012年的社會情況。

閱讀提要

●在歷年的數據中,中產階層集中在城市的比例都超過80%。城市地區已接近“橄欖型”,農村則仍然是“倒丁字型”。從2004年到2012年,雖然農村廣義中產階層的比例增加了0.38個百分點,但明顯滯后于城市的增速(4.63個百分點)。

●中產階層越來越集中在東部地區,區域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在歷年的數據中,中產階層集中在東部的比例都超過了50%。2012年,東部人口占收入中產到了65.77%,在職業中產中占比為55.33%。東部地區已接近“橄欖型”,中西部地區則仍呈“倒丁字型”。2012年東部地區收入中產階層的比例達到33.37%,而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則分別僅占7.96%和11.31%。

●第三產業是中產階層的主要就業領域。2012年,64.69%的收入中產是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職業中產相應的比例更高,達到75.81%。第二、三產業內中產階層已占較大比例,第一產業則存在精英流失的問題。我國第二、三產業內中產階層已經占相當大的比例,2012年分別達到50.44%和63.94%,接近“橄欖型”的結構。

“中產階層”、“中等收入群體”已經成為社會學界乃至社會各界討論的熱點話題。中央文件使用的是“中等收入群體”這一概念。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是轉方式調結構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已有研究認為,要建設橄欖型社會,壯大中產階層是重中之重,有助于我國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怎樣界定中產階層和中等收入群體

“中產階層”的界定歷來是一個難題,有多種理論與分析方法,參照的標準有收入、財富、職業、生活方式,等等。中產階層并不僅僅是一種經濟現象,更是一種社會關系。界定中國的中產階層需要多元指標,而不僅僅是收入或財富。

從建設橄欖型社會的角度出發,對中產階層的研究本質上是對社會結構的研究。除了收入和財富水平,一個健康的社會結構還應該有更全面的發展指標。僅僅以收入作為指標不夠穩定,因為收入可能受到調查難度、經濟周期、地域消費水平差異等許多因素的干擾。學術研究和國際經驗普遍證明,壯大中產階層需要提升職業地位與教育水平。在現代社會,職業地位是人們首要的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往往更準確、更全面地表征了人們的社會地位。因此,我們將職業和收入作為主干指標、教育作為附加指標,以避免僅使用收入作為單一指標的不穩定性。

數據表明,2012年中國“中等收入群體”所占的比例已經達到46.02%。但是,通過對實際生活水平的分析可以得知,如此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中僅有一部分人達到了“中產階層”的生活水平。因此,我們將“中等收入群體”分為兩部分,達到了中產階層生活水平的群體,稱為“收入中產”;另一部分沒有達到中產階層的生活水平,但又明顯高于低收入階層的群體,稱為“收入中下層”。具體的劃分標準是:將收入為基準線到基準線3倍以下的群體定義為“收入中產”,將收入為基準線50%到基準線以下的群體定義為“收入中下層”,將收入為基準線3倍及以上的群體定義為“收入高層”。這是從操作定義上區分的“中等收入群體”與“收入中產階層”。

如果僅以收入作為指標,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比例已經相當高。雖然“中等收入群體”所占的比例很高,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還沒有達到中產階層的生活水平。根據前面提出的操作定義進行計算,2012年真正的“收入中產階層”僅占18.89%,其余的27.13%屬于“收入中下層”。雖然兩者都可以稱作“中等收入群體”,但“收入中下層”與“收入中產”還有距離,由此我們也更容易理解“中等收入群體”與“中產階層”的區別。

上述收入分層采用的是相對收入的方法,實際測量的是收入分配的情況,即收入結構中有多大比例的人群居于中間部分。這比絕對的收入或財富標準更能準確地反映社會結構。用絕對的財富標準來分析中國社會,相關研究認為,中國中產階層的人口規模和總財富都躍居世界榜首。但是從財富分配的結構可以看出,中國底層人群的比例非常大,中國還遠不是橄欖型社會,而國際上的發達經濟體則明顯更加接近理想的財富分配結構。

從職業的角度定義中產階層,我們采用國際常用的測量社會地位的方法,即“國際社會經濟地位指數”(簡稱ISEI),將分值為40分及以下的職業劃為“職業低層”(典型職業為“農民”),41分至66分的作為“職業中產”(典型職業為“辦公室職員”),67分及以上的作為“職業高層”(典型職業為“醫生”)。從職業角度來看,我國職業中產階層的比例明顯低于“中等收入群體”的比例。因此,壯大中產階層需要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職業結構的調整,拓寬勞動者的職業地位晉升渠道。

從教育的角度區分中產階層,情況比較復雜。一般認為,中產階層需要具有大專及以上的教育水平,但是反過來,認為接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人一定屬于中產階層顯然是不對的。因此,我們將教育作為判斷是否屬于中產階層的一種附加指標或參照標準,以是否獲得大專及以上教育水平為準。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責任編輯:焦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