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互聯網+”行動計劃,我們應當搶占信息化戰略制高點,并從信息化戰略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方面著力。
信息化戰略硬實力要求我們加快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改變寬帶和網速落后的狀態;在信息技術的關鍵領域逐步實現自主可控,改變受制于人和信息主權被侵犯的被動局面;建立智能互聯和開放共享的信息平臺,改變各自為政的信息割據和數據封閉的信息壟斷;有序匯集并深度挖掘海量的大數據,改變數據研究和信息服務相對薄弱的現狀。
信息化戰略的軟實力要求我們從各個層面提高對信息化戰略重要意義、重要價值和重要功能的認知,從原本單一的信息意識或局限于信息技術拓展至信息意識、網絡技能、數據素養、安全防范的全方位和綜合性的信息素養,形成全天候和動態型的信息數據觀察的情報眼和順風耳,以提升國家和企業的競爭力,避免在實施“一帶一路”、高鐵等戰略中出現盲人摸象、刻舟求劍式的情報短腿,為“走出去”戰略保駕護航。這些都是“互聯網+”行動計劃需要登高望遠的地方。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載體與新機遇
“互聯網+”是一個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載體、新機遇,有利于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發展,激發全社會創新智慧與創造活力,使創新成為小微企業乃至每個人的機會和夢想。“互聯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是為億萬大眾提供實現經濟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的新動力,也是釋放人才潛力和實現個人夢想的新通道,適應了創新創業主體大眾化的發展趨勢,可以為大眾創新創業提供低價優質的服務平臺。
2014年11月,李克強總理在與世界互聯網大會中外代表座談時指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只要“一機在手”“人在線上”,實現“電腦+人腦”的融合,就可以通過“創客”“眾籌”“眾包”等方式獲取大量知識信息,對接眾多創業投資,引爆無限創意創造。⑨201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充分運用互聯網和開源技術,構建開放創新創業平臺,促進更多創業者加入和集聚”。⑩可見,“互聯網+”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機遇。
理念創新的溢出效應
有學者就“互聯網+”的12個風口行業進行了分析,這12個行業是醫療、工業、農業、教育、金融、交通和旅游業、文化、家電—家居、生活服務、媒體、廣告、零售。這一分析為人們展示了“互聯網+”的創新效應的一個方面。實際上“互聯網+”提出之后,在短時間內已產生了溢出效應。就目前的發展而言,這種溢出效應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從“+”傳統的各行各業向更廣闊的各個領域拓展與滲透。如2015年3月,廣西南寧基于“互聯網+”的思路,提出將大力推進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積極構建中國—東盟信息樞紐服務體系,在公路、鐵路、海上航線互聯互通之外,創建一個連接中國與東盟之間的“信息絲綢之路”。這一中國—東盟信息港項目將致力于通過建設中國—東盟的商貿、旅游、經濟、文化、教育等大數據,內容包括南寧區域性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南寧國際直達數據專用通道、西南區域IDC及云計算中心、西南區域服務外包呼叫中心等,打造中國—東盟合作的綜合性的、一站式信息展示平臺、交易服務平臺和電子商務平臺,使中國—東盟信息港成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信息樞紐。
2015年3月,上海市政府與騰訊公司在上海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動上海“互聯網+”產業發展、提升智慧城市服務水平、營造創新創業良好環境、加快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步伐,從而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
以上案例說明,“互聯網+”已不局限于向傳統行業延伸的單一發展模式,而是正在呈現出向全球范圍的新領域、向超巨型城市全面拓展的發展新模式。這些發展新模式體現在“互聯網+”的發展戰略影響下,一些省市主動擁抱互聯網、把握機遇的敏銳視野和迅即行動的主動精神。
2015年4月,騰訊研究院發布了“剖析互聯網+全景,誰是國內最具發展潛力城市”的研究成果,為讀者展示了“互聯網+”的全國城市地圖。這里的“互聯網+”,已經與全國城市的發展有機聯系起來。
另一方面,從“互聯網+”進一步向“文化+”等其他范圍的融合拓展與延伸。2015年3月31日,國家文化部有關領導做客中國傳媒大學,圍繞“從‘互聯網+’到‘文化’+”進行演講,富有創意地提出了“文化+:互聯網帶來的新基因”的新觀點,指出互聯網+文化產業是發展的新趨勢。這就將“互聯網+”拓展至“文化+”,為“互聯網+”行動計劃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中國文化報》2015年4月8日刊載了一篇文章,題為《科技+文化+創意“把長沙創客的家搬進圖書館”》,這顯然是受了“互聯網+”的影響,從雙向的+發展至三方疊+,展示出科技、文化的融合,以及由此引發的創意。
空前的網絡安全預警
“互聯網+”順應了物物相聯、物人相聯、人人相聯的萬物互聯時代的發展趨勢,體現出移動化、智能化、數據化的深度融合,而隨之形成的海量數據的安全問題也如影隨形,帶來日益嚴峻的網絡安全威脅,為人們敲響了警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