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老齡化日益凸顯的當下,勞動力供給縮減與社會養老負擔加重一定程度上制約經濟高質量發展,而開發老年人力資源是破解困局的關鍵舉措。老年人力資源通過直接補充勞動力供給、發揮知識經驗的代際傳遞效應、拉動老年消費市場三大機制促進經濟發展。當前,我國老年人口占比逐年增加,但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程度低、社會認知不足、政策支持薄弱等問題,同時面臨就業供需失衡、技能與市場需求脫節等現實挑戰。為此,需構建政策支持、教育培訓、就業促進與社會參與的協同機制,完善延遲退休政策與社會保障體系,加強老年人職業技能培訓,推廣適合老年人的彈性就業模式,破除社會偏見,以高水平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老年人力資源開發 經濟發展 作用機制 挑戰 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12.006
【作者簡介】陳友華,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社會學、人口學、社會工作、公益與慈善。主要論文有《銀發經濟:概念、特點與規模》《我國養老服務的定位、問題與思考》《積極老齡化:理念、局限與拓展》等。
引言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生活水平提升及生育率持續走低,世界各國老年人口比例顯著攀升,人口老齡化成為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這一趨勢對經濟發展產生雙重沖擊:勞動力市場供給縮減、成本上漲,拖累經濟增速;養老保障、醫療保健等社會負擔加重,加劇財政壓力。在此背景下,開發老年人力資源成為破解人口老齡化困局、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既能減緩勞動力供給下降、激活老年人經驗技能,使其得到更好的發揮,又能減輕社會養老負擔、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與社會參與度(謝倩蕓,2023)。我國老年人口規模龐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末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3.1億,占總人口的22.0%。隨著老齡化現象的進一步加劇,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凸顯,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已成為破解人口老齡化、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深入研究老年人力資源開發促進經濟發展的模式與機制,具有重要理論與實踐價值。
國內外學者圍繞老年人力資源開發與銀發經濟發展展開了多維度研究。在銀發經濟研究方面,陳友華(2024)指出銀發經濟涵蓋人口與經濟領域,需從跨學科視角解讀其概念、特點與規模;原新和范文清(2024)強調應基于環境基礎和資源稟賦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黃璜(2025)認為應利用科技手段提高養老服務與產品質量,從而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徐鶯和劉含笑(2023)、林毅夫等人(2024)認為人口老齡化是銀發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醫療技術進步與社會保障完善使老年人消費能力增強,為發展銀發經濟提供廣闊空間。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策略研究中,徐杰和張麗楠(2012)提出實施銀色人力資源開發管理戰略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許浩(2024)探討了老年教育賦能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路徑,主張加強政策頂層設計與推動教育制度化發展。李志明(2023)、任遠(2024)分別從完善就業規劃與服務、實施延遲退休及加強人力資本投資等方面提出老齡人力資源開發策略。關于銀發經濟與老年教育的互動,吳結和劉文清(2025)、吳遵民等人(2025)研究發現,老年教育能夠提升老年人消費能力,促進銀發經濟發展,通過制度完善與產教融合可推動兩者融合。在影響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因素研究上,龔紅等(2017)發現不同類型技術進步對老年再就業影響各異;宋月萍等(2023)指出技術進步在創建年齡友好就業環境中有積極作用。趙一凡等(2022)、宋全成等(2023)研究表明養老保障制度對老年人就業意愿和能力存在復雜影響。
國際經驗借鑒方面,安華等(2020)通過國際比較,提出我國應完善法律體系以優化老年人就業環境;謝立黎等(2022)分析日本促進老年人就業政策改革,其通過提高養老金領取年齡、延遲退休等措施提升了老年人就業率。宋月萍等(2024)指出我國低齡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效率低,存在就業結構單一、行業分布不合理、供需失調及性別差異等問題,而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老年人多在公共行政、教育等知識密集型行業就業。此外,宋月萍等(2023)介紹了日本助推型老年就業政策體系,其通過特定框架實現就業供需平衡,對我國具有政策設計、環境營造及多主體參與等方面的借鑒意義。現有研究雖取得了豐富成果,但在完善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政策動態調整機制、推動銀發經濟與現代化產業融合、提升老年人消費意愿等方面仍有待深入探討。
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老年人力資源是指年齡在60歲及以上,具備一定勞動能力和勞動意愿,能夠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人口群體。這一定義明確了老年人力資源的范疇,即以年齡為基礎,同時強調勞動能力和意愿這兩個關鍵要素。勞動能力不僅包括體力勞動能力,還涵蓋腦力勞動能力、專業技能等方面;勞動意愿則體現了老年人參與社會勞動的主觀能動性。
老年人力資源的范疇不僅包括那些從事有報酬的生產與社會勞動的老年人口,如退休后繼續在原單位返聘工作、在其他企業兼職或自主創業的老年人,還涵蓋從事無報酬、半勞動或輔助勞動的老年人口,如參與社區志愿服務、幫助家庭從事農業生產或家務勞動的老年人,他們雖然沒有直接獲得經濟報酬,但為社會和家庭的穩定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從事一切有利于社會和家庭相關工作的老年人口也屬于老年人力資源的范疇,如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文化傳承活動的老年人,他們以自身的經驗和知識為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貢獻。
根據老年人力資源所從事的活動類型和領域,可以對其進一步分類。一是專業技術型老年人力資源,這類老年人在退休前通常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如醫生、教師、工程師、科研人員等,他們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退休后可以繼續在相關領域發揮余熱,提供技術咨詢、培訓指導等服務。二是服務型老年人力資源,主要從事服務行業相關工作,如家政服務、養老護理、社區服務等,他們以豐富的生活經驗為社會提供各類服務。三是創業型老年人力資源,部分老年人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退休后利用自身積累的資金、人脈和經驗開展創業活動,不僅能實現自我價值,還可創造就業機會,推動經濟發展。四是志愿型老年人力資源,他們積極參與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如環保公益、扶貧助困、文化傳播等,不計報酬地為社會奉獻自己的力量,提升社會的文明程度和凝聚力。
人力資本理論由西奧多·舒爾茨在20世紀50年代末提出,該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是體現在人身上的知識、技能、健康等質量性因素的總和,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在老年人力資源開發中,人力資本理論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老年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專業技能和社會關系網絡,這些都是寶貴的人力資本。例如,在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行業,如醫療、科研、工程等,老年專家憑借其多年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專業知識,能夠為企業解決復雜的技術難題,提供關鍵的決策支持。他們的經驗和技能不僅可以直接應用于生產和服務中,還能夠通過傳幫帶的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年輕一代,促進整個行業的人才培養和技術傳承(張紅兵,2024)。
生命周期理論由弗朗科·莫迪利安尼和理查德·布倫伯格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主要探討個人如何在不同生命階段進行消費和儲蓄的決策,以實現一生中的“消費平滑”。這一理論也為理解老年就業行為提供重要的視角。從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來看,老年階段是個人職業生涯的延續,老年人在退休后選擇繼續就業,不僅可以增加經濟收入,維持生活水平,還能夠保持社會聯系,實現自我價值。例如,一些老年人在退休后,由于生活習慣和經濟需求,希望繼續參與社會勞動,通過從事一些較為輕松的工作或志愿服務,他們能夠保持身心活躍,融入社會,避免因退休而產生失落感和孤獨感。同時,生命周期理論也提醒我們,在開發老年人力資源時,需要考慮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家庭責任和個人興趣等因素,為他們提供合適的就業機會和工作安排,以滿足他們在不同生命階段的需求(艾小青等,2025;聶高輝等,2017)。
老年人力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的關聯
《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報告顯示,發達國家老齡化嚴重,如日本2021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近30%,預計2050年韓國該比例將突破40%,老年人力資源規模不斷擴大。我國同樣面臨顯著的老齡化趨勢,截至2024年末,60歲及以上人口3.1億,占比22.0%;65歲及以上人口2.2億,占比15.6%,我國已步入中度老齡化階段,未來老年人口規模還將持續擴大(陸杰華,2021;田永坡等,2025)。
然而,我國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程度較低。老年在業人口占比遠低于發達國家,退休老人因缺乏就業機會與政策支持,勞動能力未充分發揮。社會對老年人力資源價值認知不足,導致老年群體就業機會少(曾紅穎等,2019;陳友華等,2023)。同時,政策支持也存在短板。相關政策在實施中落實不到位、針對性弱,法律法規對老年人就業權益保障不足。老年人力資源在地區和行業分布不均,東部開發程度高于中西部,行業上多集中于勞動密集型領域,在高新技術等行業參與度低。同時,信息不對稱問題比較突出,老年人難獲取就業信息與培訓機會,企業也難以了解老年人才需求,且培訓體系、工作環境等配套不足,制約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魏暉,2025;梁譽,2011)。
老年人力資源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涵蓋直接與間接層面,通過勞動力供給補充、知識經驗傳承及消費市場帶動等關鍵路徑,為經濟增長注入持續動力。一是勞動力供給的直接補充機制:在少子老齡化背景下,勞動年齡人口呈減少趨勢,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成為緩解勞動力短缺的重要途徑。以日本為例,其通過就業培訓、延長退休年齡等措施,于2023年使65歲及以上老年人勞動參與率達24.1%,老年人在制造業、服務業領域憑借經驗技能支撐企業運營。我國上海等地組織低齡健康老人參與社區服務、家政服務,既補充勞動力,又提升老年人經濟收入與生活質量(程杰等,2022;丁英順,2021)。二是知識經驗的代際傳遞機制:老年人長期積累的知識技能對年輕一代培養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傳統手工藝領域,蘇繡、剪紙等領域的老工匠通過師徒傳承延續傳統文化,如蘇州刺繡研究所老藝人培養年輕繡娘,讓蘇繡煥發新活力;企業通過導師制度,讓老年員工指導新員工,助力其快速適應工作,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三是消費市場的需求拉動機制:老年人口增長與收入提升推動老年消費市場壯大,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其需求覆蓋醫療保健、養老服務、旅游休閑等領域,預計2030年我國老年消費市場規模將達13萬億元。醫療保健領域,智能化健康監測設備、康復器具等產品因老年人需求快速發展;旅游休閑領域,2023年我國老年旅游人次達3.5億,占國內旅游總人次的20%以上,帶動交通、住宿等相關產業發展。
經濟發展是一個復雜而多元的過程,它對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既體現在提供機遇和保障方面,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在機遇方面,經濟結構調整為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創造了新契機。隨著產業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知識密集型轉變,勞動力技能需求變化,老年人在傳統行業積累的經驗和專業知識價值凸顯。如制造業向高端智能制造轉型時,老年技術工人憑借精湛工藝和豐富經驗,為企業提供技術指導與質量把控;在金融、教育、醫療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過程中,退休的金融專家、教師、醫生分別在風險管理、知識傳授、健康服務等領域發揮余熱。
技術進步同樣帶來新機遇。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降低了崗位對體力精力的要求,更注重知識技能,老年人可結合自身經驗與新技術開展創新性工作,如老年科研人員利用大數據分析助力科研。電商、在線教育等新興業態興起,創造出工作時間和地點靈活的崗位,可充分發揮老年人的優勢。同時,社會觀念轉變營造了有利環境。隨著經濟發展,人們愈發認可老年人是寶貴的財富,企業招聘更看重能力經驗,設立老年崗位,社會也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務和社區活動平臺,助力老年人實現自我價值。然而,經濟發展也給老年人就業帶來一定挑戰。經濟結構調整使傳統產業衰退,老年勞動力因技能單一難以適應新興產業發展要求,面臨再就業難題;技術快速更新換代,老年人知識技能更新慢,在就業市場競爭力下降;盡管社會觀念有所轉變,年齡歧視仍時有發生,企業招聘、晉升培訓中的偏見,限制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損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老年人力資源開發促進經濟發展的機制
政策支持與制度保障機制。在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推動經濟增長進程中,政策支持與制度保障機制是基礎性支撐。當前我國雖有一定政策基礎,但仍存在不足,亟待完善。退休政策方面,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落地存在一定的困難,企業因擔憂用工成本增加、管理難度上升及老年員工工作效率等問題,執行積極性有待提升。就業權益保障層面,相關法律法規不夠細化,年齡歧視、薪酬不合理、職業發展受限等問題頻發,老年人缺乏有效的維權途徑。老年培訓政策存在短板,培訓內容與市場需求脫節,技能類課程少,且培訓資源城鄉分配不均,農村地區難以提供高質量培訓。老年社會保障政策仍存在一定短板,養老保險區域、城鄉差異大,醫療保險報銷范圍較窄、比例較低,給老年人生活帶來壓力。對此,需多管齊下完善相關機制。在就業政策方面,政府應加強延遲退休政策宣傳,以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激勵企業,同時完善就業權益保障法規,設立維權機構。在老年培訓政策優化方面,要加強市場需求調研,增加技能課程,加大農村等地區培訓資源投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在社會保障政策完善方面,需縮小養老保險差異,擴大醫保報銷范圍,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此外,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庫和交流平臺,實現人才與用人單位的精準對接,促進老年人才交流合作,提供就業指導等服務,全方位助力老年人力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
教育培訓與技能提升機制。教育培訓與技能提升機制是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核心,關乎老年群體就業能力與社會參與度。然而,當前我國老年教育和培訓存在資源不均、內容脫節、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制約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當前,我國老年教育培訓資源分布城鄉差距顯著。城市老年教育機構多、設施優、課程全,如北上廣老年大學課程豐富,農村則教育資源匱乏,機構數量遠低于城市,農村老年人受教育機會較少。教育內容方面,文化娛樂類課程占比高,計算機、家政等職業技能培訓占比低,導致老年人難以匹配就業需求。在培訓體系中,存在內容缺乏針對性、未考慮老年人特點,師資力量薄弱、教師專業與實踐經驗不足等短板。
完善老年教育體系需多方發力。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設立專項基金建設教育機構、改善設施、提高師資待遇;鼓勵企業、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以稅收優惠、場地支持等政策吸引投資,形成多元辦學格局。在豐富教育內容上,增加職業技能課程,開設計算機、養老護理等實用課程與創業培訓,利用信息技術發展在線教育,搭建網絡平臺開展互動教學。
老年培訓工作需進一步優化。依據老年人身體狀況和市場需求制定培訓內容,低齡健康老人可學習軟件開發等技術,高齡老人可學習手工制造等輕松技能;加強師資建設,通過培訓進修提升教師能力,引進專業人才,建立認證制度規范教學。同時,開發適配的職業技能培訓項目,采用案例教學等多樣方法,如養老護理培訓結合實踐操作。此外,推廣終身學習理念是長遠舉措。需借助媒體宣傳其重要性,報道學習事跡,營造氛圍;舉辦主題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建立激勵機制,設立獎學金、評選“學習型老人”,提高老年人學習積極性與社會認同感,推動老年人力資源持續開發。
就業促進與創業扶持機制。就業促進與創業扶持機制是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對激發老年人就業意愿、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意義重大。然而,當前我國老年就業市場存在崗位短缺、就業歧視、服務不足等問題,制約老年人力資源開發。老年就業市場面臨諸多挑戰。其一,崗位短缺問題突出。隨著科技進步與產業結構調整,傳統崗位被自動化、智能化設備取代,適合老年人的崗位減少。制造業中,自動化生產線削減大量體力勞動崗,老年工人難以適應新生產方式;服務業部分崗位雖需求大,但因工作強度大、環境差、待遇低,老年人參與積極性不足。其二,就業歧視依舊存在。社會對老年人存在身體機能下降、學習能力弱等偏見,企業招聘時設高門檻甚至拒絕錄用。其三,就業服務和職業指導不足。老年就業服務機構數量少、服務單一,缺乏職業測評、規劃與培訓等深層次服務;職業指導專業性和針對性差,忽視老年人的特殊性。
為促進老年就業與創業,需多管齊下。在就業促進方面,政府應鼓勵企業提供老年崗位,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降低企業用工成本,推動企業開發工作強度低、時間靈活的崗位;同時加強就業服務和職業指導,加大對服務機構投入力度,健全服務網絡,提升職業指導人員專業素質,提供個性化就業建議。針對有創業意愿的老年人,政府應設立專項基金提供資金支持,開展創業培訓與“一對一”指導,簡化審批流程、降低創業門檻。此外,還需完善老年就業法律法規,明確企業權責,禁止就業歧視,加大違法處罰力度,加強老年人法律援助,保障其合法權益。
社會參與及其激勵機制。社會參與是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路徑,老年人憑借豐富經驗與知識儲備,能為社會創造價值,推動經濟增長與社會和諧。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通過政策法規為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提供制度保障,如鼓勵企業聘用老年員工并給予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同時加強組織引導,建立服務機構和平臺,提供信息咨詢與培訓指導。社會組織要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志愿者協會、老年活動中心等,組織志愿服務、文化及體育活動,拓寬老年人社會參與渠道。社區則應完善服務功能,組織老年人參與環境整治、治安巡邏等社區事務,增強其社會歸屬感。
鼓勵老年人參與志愿服務是重要舉措。政府需加大支持力度,設立專項基金,提供場地設備保障,降低運營成本;同時開展針對性培訓,提升老年志愿者服務能力。社會組織應創新志愿服務形式,組織關愛弱勢群體、環保公益、文化傳承等活動,讓老年人發揮專長。同時,政府要加大對老年文化體育設施建設投入,完善配套服務;社會組織應積極舉辦老年文化節、運動會等活動,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激發其生活熱情與社會認同感。此外,建立激勵機制能有效提升老年人社會參與積極性。政府和社會組織可通過表彰獎勵、榮譽授予,如設立“優秀老年志愿者”等稱號,并給予物質獎勵;同時為老年人提供職業發展機會,如推薦優秀志愿者擔任管理或講師,邀請在社區建設中有貢獻的老年人參與規劃決策,助力其實現價值提升。
老年人力資源開發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在人口老齡化加速的當下,老年人力資源開發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但在實踐中仍面臨多重阻礙,這些挑戰相互交織,制約著老年人力資源的深度開發與高效利用。其一,就業市場供需失衡是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首要困境。伴隨科技革新與產業結構深度調整,自動化、智能化設備大量取代傳統崗位,就業市場競爭愈發激烈,適合老年人的崗位稀缺。制造業中,自動化生產線淘汰大量重復性體力勞動崗位,老年工人因體力下降、技能不匹配,難以適應新生產模式,就業機會銳減。服務業雖存在家政、養老護理等崗位需求,但高強度、低待遇的工作特征,難以激發老年人的就業積極性。數據顯示,我國老年在業人口占比顯著低于發達國家,就業市場供需缺口明顯。
其二,技能與需求的脫節進一步加劇了老年群體的就業困境。科技的快速迭代使得知識技能更新周期大幅縮短,許多老年人原有的工作技能逐漸過時,難以滿足現代就業市場的需求。在企業向智能制造轉型過程中,缺乏信息技術和自動化設備操作技能的老年工人面臨失業風險。同時,老年人學習能力與適應能力相對較弱,大部分老年人在學習新技能時存在困難,這使其在就業市場中競爭力不足。
其三,健康問題成為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制約因素。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慢性疾病多發,定期治療與休息需求使其難以承受高強度工作。工作環境中的噪聲、粉塵等污染,還可能進一步損害老年人健康。研究表明,不少老年人在就業過程中因健康問題受到限制,工作能力與效率的下降,也增加了企業的用人顧慮(楊菊華等,2021)。
一些部門領域存在的社會偏見與年齡歧視構成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無形壁壘。一直以來社會上仍然存在對老年人身體機能、學習能力和工作效率的刻板印象,這種偏見導致企業在招聘時對老年人設置高門檻,甚至明確拒絕錄用。招聘廣告中的年齡限制、面試時的雙重標準,嚴重損害老年人的就業權益,阻礙老年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與優化配置。
其四,經濟與非經濟因素的綜合作用,進一步影響著老年人的就業決策。經濟層面,勞動報酬、養老金水平、家庭儲蓄以及物價指數等因素,共同左右著老年人的就業意愿。非經濟層面,精力體力下降、健康狀況惡化、受教育程度差異以及家庭責任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老年人的就業選擇。當家庭中有需要供養的老弱病殘成員時,老年人會盡力延長工作年限;而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更有意愿和能力繼續發揮知識優勢。
面對老年人力資源開發中的多重挑戰,需構建政策、教育、就業與社會觀念協同推進的立體化應對體系,實現老年人力資源有效開發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良性互動。首先,政策支持是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核心保障。政府應完善老年就業促進政策,通過稅收優惠與財政補貼雙輪驅動,降低企業聘用老年員工成本。對聘用老年員工達一定比例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或優惠稅率,并設立專項補貼資金直接激勵企業招聘。同時,健全老年社會保障體系,提升養老金待遇并縮小地區、城鄉差距,擴大醫療保險報銷范圍,探索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消除老年人就業的后顧之憂。此外,依托互聯網技術搭建老年人才信息庫與線上交流平臺,實現人才與崗位精準對接,同步提供就業指導與職業咨詢服務。
其次,教育培訓是提升老年人力資源競爭力的關鍵路徑。需加大財政投入,改善老年教育機構的教學設施,通過提高教師待遇吸引優質師資。課程設置應兼顧文化娛樂與職業技能,重點強化計算機操作、電子商務等實用技能培訓,針對創業意愿群體開設專項課程。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構建在線教育平臺,以直播教學、互動課程等形式打破時空限制,增強學習趣味性與靈活性。
再次,創新工作模式與環境是老年就業的重要支撐。推行彈性工作制,允許老年人自主選擇半日制、小時制等工作時間,減輕工作壓力。優化工作場所設計,配備無障礙設施、舒適座椅等適老化設備,保障工作安全與健康。企業可采用項目制與團隊合作模式,發揮老年人才經驗優勢,促進代際知識流動與技能互補,提升團隊整體效能。
最后,社會認同是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社會基礎。通過電視、網絡等全媒體渠道,宣傳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價值與老年人社會貢獻,消除年齡歧視偏見。開展“優秀老年員工”等評選活動,樹立榜樣示范效應,激發老年群體積極性。定期舉辦人才招聘會、技能競賽等活動,為老年人搭建展示平臺,營造全社會尊重老年人才的良好氛圍。
結論與展望
本文深入剖析了老年人力資源開發促進經濟發展的模式與機制,全面梳理了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現狀、作用機制以及面臨的挑戰,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研究表明,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對于經濟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是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在開發現狀方面,全球老年人口數量持續增長,我國也已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力資源規模龐大,但我國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程度較低,存在認知不足、政策支持有待加強、地區和行業分布差異以及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在作用機制上,老年人力資源通過增加勞動力供給、傳承知識經驗以及帶動消費與市場發展等路徑,對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經濟發展則通過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社會觀念轉變等方面,為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創造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通過對國內外典型模式的分析,國外的美國老年教育模式、日本終身工作理念、澳大利亞退休社區服務模式,國內的上海老齡人才市場、成都老年教育、北京老年志愿者活動等模式,在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方面各具特色,為進一步開發利用老年人力資源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我國應結合國情,在政策體系、教育和培訓以及就業服務等方面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完善自身的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模式。
在機制構建上,政策支持與制度保障機制、教育培訓與技能提升機制、就業促進與創業扶持機制以及社會參與及其激勵機制,共同構成了老年人力資源開發促進經濟發展的機制體系。然而,當前這些機制仍存在不足,如政策法規不完善、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就業市場存在歧視等,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優化。老年人力資源開發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協同合作,關注老年人的需求和特點,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并加強宣傳推廣。同時,老年人力資源開發面臨著就業機會有限、技能與需求不匹配、健康問題、社會偏見和歧視以及經濟與非經濟因素等多方面的挑戰。為應對這些挑戰,應采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教育培訓、創新工作方式與環境以及增強社會認同感等策略,推動老年人力資源的有效開發與利用。
未來,老年人力資源開發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將在多個維度展開深入探索。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和社會的快速變革,老年人力資源開發領域涌現出一系列新趨勢,這些趨勢將為未來研究提供重要方向。
在老年就業領域,靈活就業模式將成為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共享經濟的興起,遠程工作、兼職工作、自由職業等靈活就業形式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就業選擇。未來的研究可聚焦于如何進一步完善靈活就業的政策法規,保障老年人在靈活就業中的權益;探索如何利用互聯網平臺,搭建老年人才與靈活就業崗位的對接機制,提高老年人力資源的配置效率。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老年就業市場將發生深刻變革。相關研究應關注新技術對老年就業的影響,探討如何幫助老年人提升數字技能,適應智能化工作環境;分析新技術創造的新就業崗位和職業機會,為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提供新的思路。
在老年教育方面,隨著老年人口對教育需求的不斷增長和教育觀念的轉變,終身學習理念將更加深入人心。未來研究需致力于構建更加完善的終身學習體系,整合各類教育資源,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多樣化的學習渠道;探索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適合老年人的在線學習課程和學習平臺,滿足老年人隨時隨地學習的需求。老年教育與職業發展的結合也將成為研究重點。研究如何根據老年人力資源的特點和市場需求,設計針對性強的職業培訓課程,提高老年人的就業能力和職業競爭力;分析老年教育對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促進作用,為制定科學合理的老年教育政策提供依據。
老年健康與工作的關系是未來研究的重要課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日益突出,而健康狀況直接影響著老年人的工作能力和就業意愿。未來研究應關注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探索如何建立完善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務;分析不同健康狀況下老年人的工作適應能力和就業需求,為企業和社會提供指導,合理安排老年人的工作崗位和工作強度。相關研究還可關注工作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探討如何通過合理的工作安排和職業健康管理,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未來研究還應致力于完善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理論體系。目前,老年人力資源開發領域的理論研究尚不完善,缺乏系統的理論框架和分析模型。未來研究需加強理論探索,深入挖掘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內在規律和作用機制,構建科學合理的理論體系;運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如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從不同角度對老年人力資源開發進行研究,豐富和拓展理論研究的視野。
加強實證研究也是未來研究的重點方向之一。當前,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實證研究相對較少,研究數據和案例不夠豐富,導致研究結論的說服力和實用性不足。未來研究應加大實證研究力度,通過大規模的問卷調查、實地調研、案例分析等方法,收集豐富的研究數據,深入了解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運用計量經濟學、統計學等方法,對數據進行科學分析,驗證理論假設,為政策制定和實踐提供有力的實證支持。
國際比較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不同國家和地區在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方面有著不同的政策、模式和經驗,通過國際比較研究,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吸取教訓,為我國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提供有益的參考。未來研究可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政策、模式、機制等進行系統比較分析,探討其背后的文化、經濟、社會等因素,并結合我國國情,提出適合我國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政策建議和發展路徑。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人口高質量發展視角下積極應對老齡化問題研究”和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江蘇省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與路徑”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23&ZD186、JSZY202402)
參考文獻
艾小青、黃鑫、張蓓,2025,《年齡結構、人口出生率與居民消費》,《人口與發展》,第1期。
安華、趙云月,2020,《國際比較視域下的老年人就業:社會認同、政府支持、企業配合》,《經濟體制改革》,第4期。
曾紅穎、范憲偉,2019,《以老年人力資源優化開發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人民論壇·學術前沿》,第6期。
陳友華,2024,《銀發經濟:概念、特點與規模》,《人口與經濟》,第6期。
陳友華、詹國輝,2023,《中國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現狀、問題與出路》,《晉陽學刊》,第2期。
程杰、李冉,2022,《中國退休人口勞動參與率為何如此之低?——兼論中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挑戰與方向》,《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
丁英順,2021,《日本促進高齡勞動者就業的經驗啟示》,《人民論壇》,第17期。
龔紅、羅巖、彭姍,2017,《技術進步對老年再就業產生了“補償”還是“侵蝕”效應?》,《中國軟科學》,第11期。
黃璜,2025,《新質生產力驅動銀發經濟發展的研究》,《人口與社會》,第2期。
李志明,2023,《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甘肅社會科學》,第6期。
梁譽,2011,《現階段我國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企業導報》,第1期。
林毅夫、付才輝、張皓辰、鄭潔,2024,《中國式老齡化:新結構經濟學的新見解》,《學術論壇》,第1期。
陸杰華,2021,《老齡社會背景下老年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中國黨政干部論壇》,第5期。
聶高輝、蔡琪,2017,《適應中國老齡化現狀的產業結構調整研究——基于動態面板數據模型與面板數據聯立方程模型》,《調研世界》,第6期。
任遠,2024,《發展生產性老齡化的人口機遇及實施策略》,《南京社會科學》,第11期。
宋全成、尹康,2023,《中國低齡老年流動人口就業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
宋月萍、彭可余、吳昕陽,2023,《助推型老年就業政策:理念、框架與實踐邏輯——以日本為例》,《社會建設》,第4期。
宋月萍、張光贏、彭可余,2024,《中國低齡老年人勞動參與的現狀、特征及趨勢》,《人口研究》,第2期。
田永坡、蔡夢瑩,2025,《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國際實踐及中國應對》,《經濟研究參考》,第1期。
魏暉,2025,《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研究》,《國際公關》,第3期。
吳結、劉文清,2025,《老年教育賦能銀發經濟的生成邏輯、作用機理與實踐路徑》,《學術研究》,第2期。
吳遵民、朱新洲、楊慧康、楊瑜、戴嶺,2025,《銀發經濟與老年教育:關系辨析、互動機制與路徑優化》,《開放教育研究》,第2期。
謝立黎、韓文婷,2022,《日本促進老年人就業的政策改革與啟示》,《人口與經濟》,第6期。
謝倩蕓,2023,《中國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及變動趨勢研究》,《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
徐杰、張麗楠,2012,《論人口老齡化下我國銀色人力資源開發對策研究》,《時代金融》,第21期。
徐鶯、劉含笑,2023,《中國“銀發經濟”的現狀、問題與前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
許浩,2024,《老年教育賦能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價值、困境與路徑》,《江西開放大學學報》,第4期。
楊菊華、史冬梅,2021,《積極老齡化背景下老年人生產性資源開發利用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第5期。
原新、范文清,2024,《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環境基礎與資源稟賦》,《人口與經濟》,第6期。
張紅兵,2024,《老年教育賦能低齡老年人后職業發展研究》,《成人教育》,第9期。
趙一凡、易定紅、趙依蘭,2022,《養老保障對老年人就業的影響:基于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第3期。
責 編∕韓 拓 美 編∕周群英
The Model and Mechanism for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Elderly Human Resources
Chen Youhua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era where the aging of society in China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reduction of labor supply and the increased burden of social elderly care have to some extent restricte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elderly human resources is a key measure to solve this predicament. Elderly human resources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ree mechanisms: directly supplementing labor supply, exerting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effect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and stimulating the elderly consumption market. Currently, the proportion of elderly population in China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bu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low utilization of elderly human resources, insufficient social recognition, and weak policy support. At the same time, it faces real challenges such as imbalance between employment supply and demand, and disconnection between skills and market demand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of policy suppor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mployment promotion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optimize the policy on delayed retire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trengthen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for the elderly, promote flexible employment models suitable for the elderly, break social prejudices, and with high-level utilization of elderly human resources, contribute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Keywords: elderly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effect, challenges, countermeasu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