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云南省大理市立足發展定位,堅持黨建引領,發揮組織優勢,把黨建工作融入農文旅發展的全過程各方面,通過組織聯建、產業聯動、服務聯抓、成果聯享,推動農文旅產業增值、企業增效、群眾增收,凝聚文旅產業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大合力。今年以來,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2519.86萬人次,同比增長12.29%;旅游總花費392.09億元,同比增長7.25%;全市住宿業完成稅收收入2190.47萬元,同比增長2.8%。以發展農文旅產業為主的產業模式有效帶動居民群眾就業增收,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16.57萬余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480元。
組織聯建,增強黨建引領向心力。完善組織體系。全面加強文旅和民宿行業黨建工作,健全完善“市旅游民宿行業黨委—鄉鎮(街道)‘兩新’工委—客棧協會黨組織—旅游民宿黨組織”四級組織體系,形成市委領導、組織和社會工作部門牽頭、文旅行業部門指導、鄉鎮(街道)負責的組織鏈,有效推動旅游民宿行業黨建工作落實。加強兩個覆蓋。扎實推進新興領域“兩個覆蓋”集中攻堅行動,組建市旅游民宿行業黨委1個,成立鄉鎮(街道)“兩新”工委13個,設立村(社區)“兩新”工作站44個,成立雙廊村旅游民宿黨支部、文筆村旅游民宿聯合黨支部等行業黨組織11個、群團組織58個,覆蓋全市1400余家旅游民宿。深化旅游民宿領域“組織找黨員、黨員找組織、黨員找黨員”活動,查找黨員183名,年內新發展黨員4名。強化示范帶動。以黨建引領文旅行業規范健康發展,推動行業企業示范創建,深化“黨建領航·蒼洱紅驛”品牌創建,培育嚴家民居、理庭酒店等黨組織規范化建設示范點29個,授牌“蒼洱紅驛·人才心居”72家,打造國家、省級“等級民宿客棧”49家,大理夕上雙廊民宿評定為全國甲級旅游民宿,大理白瑪假日民宿通過全國甲級民宿復核。
全國甲級旅游民宿——夕上雙廊民宿。
產業聯動,激發業態轉型創新力。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構建以旅游產業為主,鄉村、民宿、旅居、康養、體育等為輔的全產業鏈結構,重點培育鄉村旅居、創業旅居、置業旅居、度假旅居、康養旅居、文化藝術旅居、體育運動旅居7大產品體系,開展旅居特色村示范創建,打造“旅居大理·品味鄉愁”品牌,形成住民宿、觀蒼洱、品美食、賞民俗的消費新場景。發展新興業態。以基層組織建設為核心,圍繞“民宿+生態農業”“民宿+文化傳承”“民宿+旅游商品”,培育景觀型、體驗型、主題型等農文旅產業發展新業態,打造特色鮮明、類型豐富、品質優良的旅游民宿產品體系。截至目前,全市培育旅游民宿新業態達6000余家,直接從業人員1.3萬余人,關聯就業崗位8萬余人。打造特色品牌。從制定行業標準、創優服務水平、培育特色品牌等方面入手,在做好生態保護的基礎上,不斷延展“民宿+”旅游業態產業鏈,大力發展農事體驗、休閑觀光、研學旅行、康養保健、婚慶旅拍等文旅新產品,深化“在大理愛上生活”“中國最佳愛情表白地”“去有風的地方”品牌效應,擦亮大理旅游“金字招牌”,實現從生態價值到經濟增值的有效轉化。
大理鎮中和村發展文藝旅居。
服務聯抓,提升助企便民支撐力。加強政策引導。完善頂層設計,及時修訂《大理市旅游民宿管理辦法(試行)》,配套出臺《大理市旅游民宿經營管理實施細則》《大理市旅游民宿管理工作指南》,建立健全旅游民宿“星級評定”、“價格報備”、“紅黑榜”通報等制度機制,從源頭上對全市旅游民宿行業進行規范,引導大理市民宿規范健康發展。率先設立旅游民宿“一站式服務窗口”,提供標準化集成服務,大幅壓縮辦理時限,有效破解開辦民宿多材料、多環節、多處跑等問題,平均辦理時限縮短57%。強化人才支撐。充分發揮經營主體作用,制定10類民宿人才目錄,廣泛開展民宿主理人、咖啡師、茶藝師等服務技能培訓,培育民宿從業人員1100余名,集聚經營管理、客房服務、產品策劃、宣傳營銷、品牌推廣等方面民宿人才隊伍。以需求為導向,以村級黨組織帶動,依托村級蒼洱幸福小院、暖心紅驛等黨群活動陣地,探索開展農產品直播銷售,培育一批新農人主播隊伍,打造“與理相伴”等一系列直播賬號,全市網絡零售額達60.2億元。推動數字賦能。推行“一個平臺監管、一個企業運維、一支隊伍執法”治理服務模式,建立“大理市住宿業綜合分析服務監管大數據平臺”,將游客畫像分析、消費偏好、住宿情況、事件交辦、增值服務等納入平臺管理,實現“線上+線下”統一監管。依托“蒼洱云”算力技術,精準洞察市場動態和游客需求,向民宿行業提供金融包房、日耗集采等個性化服務,累計為民宿經營主體提供酒店日耗品集采業務49.67萬元,金融貸款業務885萬元。
《去有風的地方》取景地鳳陽邑村。
成果聯享,匯聚高質發展新動力。加快經濟迭代。大力推動民宿業升限納統,科學規范管理旅游民宿市場,倒逼行業迭代轉型、優質發展。重點推進大理市旅游城市品質提升(美登橋至崇圣寺段)建設項目等34個文旅重點項目、大理鎮中和村旅居項目等53個旅居項目快速落地、提速建設、達產見效。中和村和頤老院項目入選《旅居云南首批典型案例匯編》,太和街道鳳陽邑村等4個項目入選全州20個典型案例。繪就美麗鄉村。全面壓實“五級書記”抓鄉村全面振興責任,累計投入各級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2664萬元,重點實施5個綠美村莊建設,加快推進6個“千萬工程”示范村建設。深化與科技小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推動洱海流域主要農作物綠色高值種植,建成高標準農田5292畝,培育帶動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61家。帶動群眾增收。深化“黨支部+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工作模式,建立“旅游民宿企業+村級集體經濟+農戶”三方利益聯結機制,以組織鏈帶動產業鏈,引導旅游民宿經營與生態資源、民族文化、非遺文化等本土特色深度結合,壯大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2024年,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村均收入達53萬元,農村居民戶均增收2.4萬元。(大理市委組織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