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龍泉驛區驛馬橋小區位于龍泉街道老城區,是一個承載著200余戶居民生活記憶的老舊院落。該小區曾因供水管網銹蝕等歷史遺留問題而長期面對用水困難。經過歷時一年的供水改造,小區終于告別了“鐵銹水”的困擾,實現了從用水憂愁到用水優質的蛻變。而這一改變始于社區黨委收到的一條居民建議:“水管銹蝕嚴重,能否納入政府改造計劃?”
龍泉街道公園路社區深化人民建議征集工作,通過廣開征集渠道、精準施策解題、多元共治轉化,匯聚民意民智,破解老舊小區治理難題。
廣開渠道深征集,構建民意匯聚“強磁場”
為更好地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意見,公園路社區廣開納諫之門。社區構建了“線上+線下”立體化意見征集網絡,統籌商圈樓宇、網格陣地等黨群陣地空間資源。在萬達廣場、街區驛站、小區網格站等顯著區域設立了8個線下征集點,同時推廣人民建議線上征集二維碼,暢通了群眾建議訴求的“綠色通道”。通過這一機制,驛馬橋小區水改等民生建議被納入“立辦建議”庫。社區先后召開了7場“壩壩會”、項目聯席會等會議,廣泛吸納民智。針對居民提出的“水管是否存在破壞墻體風險”“明管影響室內美觀”等代表性問題,社區組織自來水公司現場調整方案,將明管改為暗管以避讓電箱,將點位鉆孔的影響降到最小,確保項目符合民意。
靶向施策破難題,鍛造民生攻堅“硬拳頭”
社區組建了黨員先鋒隊,發動了32名黨員家庭帶頭繳費、帶頭宣傳。通過“一對一”入戶講解政策、“面對面”算清民生利益賬,帶動居民繳費率從初期的35%提升至100%。針對無主房、法拍房等特殊產權房屋,社區通過房管部門信息溯源、網格員入戶核查等方式,成功聯系了失聯業主30余戶,實現了委托改造代繳率100%。同時,社區同步建立了“一戶一檔”改造臺賬,確保改造全覆蓋、無遺漏。在改造過程中,社區推選了21名熱心居民組建自管小組。自管小組帶動完成了小區2個微花園改造、12個停車位擴建等“微更新”項目。同時,自管小組同步參與施工監督,提出了管道布局優化等9條建設性建議,這些建議均被施工方采納。
多元共治提質效,打造基層治理“新樣板”
社區成立了由居民代表、黨員志愿者組成的15人監督小分隊。監督小分隊實行“每日巡查+每周通報”機制,每日召開碰頭會,將建議及時反饋至街道、部門推動施工單位調整管道鋪設方案3次,確保了工程質量零投訴。改造完成后,居民欠費糾紛實現零發生。3名抄表員轉型為社區服務專員,小區自管小組升級為常態化自治組織。水改經驗總結為《老舊小區改造居民參與指引》,并明確了建議征集、議事協商等6個環節的標準流程,收集了后續治理建議23條,構建起了“居民事居民議”的治理新格局。從“鐵銹水”到“放心水”的轉變,是龍泉驛區踐行新時代群眾路線的生動實踐。
今年以來,龍泉驛區建立了“社會工作部門統籌指導、信訪部門具體負責、各職能部門協同開展、多元力量共同參與”的人民建議征集工作機制。累計收集各類民生建議1200余條,推動轉化為民辦實事項目89個,解決老舊小區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等民生問題46件,形成了“征集—轉化—評效”的治理閉環。下一步,龍泉驛區將持續擦亮“驛言建驛”人民建議征集品牌,讓更多“金點子”轉化為惠民“金果子”,書寫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嶄新篇章。(龍泉驛區委社會工作部 席曉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