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是核心要素,培養和建設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是支撐和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面對部分鄉村依然存在的人才“引不來、長不快、留不住”的痛點堵點,基層黨組織須以更高站位、更實舉措、更優生態,構建“引育留”全鏈條機制,讓廣袤田野成為人才競相奔赴、施展抱負、安身立命的廣闊天地。
筑巢引鳳,打造“近悅遠來”的宜居宜業高地。 引才首在安其心。青年人才選擇鄉村,不僅需要干事創業的舞臺,更渴望有品質、有溫度的生活環境。這要求基層黨組織跳出傳統思維,以建設“和美鄉村”為目標,精準施策。一方面,要著力補短板、強功能,緊密對接“縣域經濟發展”和“鄉村建設行動”部署,大力提升交通、通訊、物流等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優化服務供給“軟環境”,借鑒城市人才服務理念,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通過數字化賦能,推行“一網通辦”“政策找人”等模式,將人才落戶、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健康醫療、金融支持等“關鍵小事”辦實辦好。
厚植沃土,搭建“破繭成蝶”的成長賦能平臺。人才活力在于發展空間的充分釋放。要緊密圍繞發展鄉村“新質生產力”的戰略要求,精準滴灌,系統培育。核心在于聚焦現代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鄉村治理等重點領域,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資源,構建分層分類、按需定制的培訓體系,推行“導師幫帶制”“田間課堂”等模式,鍛造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骨干。更需著力破除瓶頸,暢通渠道。積極落實中央關于“推動人才下沉、科技下鄉”的部署,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內涵,拓展校地共建“產業研究院”“實踐基地”等載體。讓“土專家”“田秀才”脫穎而出,擁有體面身份和廣闊前景。通過舉辦創新創業大賽、人才峰會等活動,搭建思想碰撞、項目對接的平臺,實現人才成長與鄉村發展的“雙向奔赴”。
凝神鑄魂,涵養“此心安處”的精神文化厚土。 留才貴在鑄其魂。鄉愁鄉情是連接人才與鄉村最深沉的力量,但更深層次的“留”源于價值認同與情感融入。基層黨組織要善用“鄉情牌”,更要打好“治理牌”和“文化牌”。要深入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暢通人才參與治理的渠道。注重從返鄉青年、退伍軍人、致富帶頭人、本土大學生等群體中選拔培養村級后備力量,依托“村民議事會”“鄉賢理事會”等平臺,鼓勵人才為村莊規劃、產業發展、矛盾調解等建言獻策、貢獻力量,使其在深度參與中找到“主人翁”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