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收單外包服務機構備案管理規范》與《收單外包服務評價管理規范》(下稱“新規”),兩項新規旨在整治收單外包市場長期存在的違規轉包、信息泄露等亂象。
近年來,隨著行業備案、評價、黑名單等管理機制逐步落地,收單外包服務市場也刮起了前所未有的合規風暴。
支付“毛細血管”風險高發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較長時期以來,一些社交媒體上一直存在著不少涉及POS機的推銷亂象。其中,不乏“免費申領POS機,刷卡費率低至千分之三”的夸張宣傳,更有外包商推廣“給機器裝個‘神奇外掛’,一臺機器秒變多商戶模式,省下的錢又能快樂剁手啦”等誘導性極強的廣告詞。
在社交平臺上,不少個人消費者與商戶也透露了被騙取資金的經歷。有支付行業從業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行業發生的種種亂象,與“競爭激烈”的收單外包服務機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作為支付產業鏈的“毛細血管”,收單外包服務機構承擔著商戶拓展、受理標識張貼、終端維護、聚合支付服務等非核心業務。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環節因野蠻生長而引發的風險已經顯化。
“部分外包機構會通過偽造營業執照、門臉照片等手段,批量注冊虛假商戶來‘拓展’商戶數量,而為了搶占市場份額,更有外包機構以‘零費率’‘POS機免費升級’為誘餌,引導商戶更換收單機構,甚至通過‘切機’技術直接篡改商戶后臺數據。”上述支付行業從業人士表示。
更隱蔽的風險是針對技術的濫用。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一些聚合支付服務商利用所謂的“系統化變造交易”等技術,將同一商戶的交易拆分為多筆,分散至不同商戶編碼,以此規避監管套利。此類操作不僅擾亂市場價格體系,更成為洗錢、套現等違法行為的“溫床”。在行業內,違規行為導致資金損失、商戶權益受損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收單市場外包機構的違規問題,也成為了監管部門持續關注的重點。
此前,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收到某商戶舉報后調查發現,該商戶的收單外包服務機構通過現有商戶拓展新商戶的方式展業,存在將外包業務轉包、分包的行為。為此,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也于今年4月及時發布了“關于加強收單外包服務管理防范轉包、分包業務風險”的提示。
30種風險行為劃定“警戒線”
為了加強收單外包服務自律管理,規范支付外包服務行為,防范收單業務風險,促進支付服務市場健康發展,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近日發布了《收單外包服務機構備案管理規范》和《收單外包服務評價管理規范》。
在備案規范方面,新規明確,要嚴格落實“先備案后展業”管理要求,確保外包服務合規有序開展;同時,強化信息報送,包括要求外包機構定期報送關鍵業務數據,通過信息報送與數據分析,了解外包機構展業情況和行業狀況。
在收單外包服務評價管理方面,新規進一步細化了信息登記、風險信息共享與黑名單管理、自律評價具體內容、標準和程序。同時,新規還明確列示出30種風險行為,包括外包機構違規經營被行政處罰,實施、參與洗錢、欺詐等違法活動,從事商戶資金結算、轉包分包業務,偽造或變造商戶交易信息、頻繁變更合作持牌機構等違規行為。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表示,下一步,將嚴格落實兩項規范有關規定,加強收單外包服務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全流程管理,規范收單外包服務機構展業行為,維護公平有序的收單外包服務市場秩序,促進收單市場健康發展。具體來看,一是持續推動外包機構備案管理,提升外包服務市場透明度,營造健康的支付受理服務環境;二是推動持牌機構切實履行收單業務管理主體責任,及時、全量登記并更新合作外包機構信息,加強行業風險信息共享,充分發揮行業聯合懲戒作用,加快推動違法違規外包機構市場退出;三是組織開展收單外包服務評價工作,為外包機構提供公允的行業評價,供持牌機構選擇合作機構、加強外包業務管理參考,加快支付外包服務市場優勝劣汰,促進支付服務市場規范穩健發展。
針對性監管持續發力
業內人士指出,整體來看,支付清算行業的監管態勢始終趨嚴,涉及收單支付、銀行卡清算等領域的相關管理辦法陸續出臺,行業監管進一步細化。
今年4月底,中國人民銀行審議通過《銀行卡清算機構管理辦法》,并經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同意,將于2025年11月1日起施行。
近年來,中國支付清算協會逐步探索外包機構備案管理機制,力圖提高支付外包服務市場信息透明度,打擊治理涉賭涉詐、網上售賣POS機、套碼套現等違法違規亂象。
早在2024年9月,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就發布通知稱,為進一步加強收單外包服務自律管理,規范外包機構服務行為,促進外包服務市場健康發展,維護支付受理市場秩序,優化支付服務水平,根據《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銀行卡收單業務外包管理的通知》等法律法規、規章與規范性文件,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組織制定了《收單外包服務自律管理辦法》(下稱《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辦法》對持牌機構外包管理、外包機構的服務管理、外包服務自律管理等方面作出了相關規定,而最新出臺的兩項新規正是《辦法》的配套自律規范。
“新規的落地也會加速行業分化。合規能力強、技術實力雄厚的機構將迎來發展機遇,持牌機構的責任也被進一步壓實。”銀行業某資深從業人士坦言,隨著新規的深入實施,收單外包服務市場正從“野蠻生長”轉向“規范發展”。短期來看,行業將經歷陣痛期,部分中小機構或因合規成本過高而退出市場。不過,長期而言,合規能力強、技術領先的機構將占據主導地位,推動支付生態向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向演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