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在新時代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思政之“鹽”的調(diào)配方法,促進思政元素和各種知識的溶解吸收,達到“體匿性存,無痕有味”的化育效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狀態(tài)。
調(diào)好思政之“鹽”,適度是關鍵。用鹽之量,適度為要。多一分則咸,少一分則寡。咸淡適宜,感覺不到鹽的存在,只覺得食物味美,才能達到“無痕有味”的目標。在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無論是思政課堂還是專業(yè)課程,校內(nèi)活動還是社會實踐,都需要尊重各類知識的質(zhì)性、限度和肌理,尊重各類活動的規(guī)律、價值和意義,不能消解知識的純度以服務思政的目的,也不能刻意附加或形式過載,導致含鹽量過高,咸得難以下咽。要在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之間、理論講授和實踐感悟之間把握平衡和尺度,用適度的鹽量讓各類食材各盡其美,實現(xiàn)“1+1>2”的效果。
調(diào)好思政之“鹽”,適時是條件。放思政之“鹽”,何時放很重要。找準學科知識和思政元素的契合點,敏銳感知價值引領在學科知識上的召喚點,不失時機地切入引導,才能夠有效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嵌入到學生的知識結(jié)構和情感鏈條中,從而進一步形成學生穩(wěn)定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如講解航空航天知識時,一個適時的契機,引入航天飛行工程師王浩澤的報告,一句“祖國母親,您遠行的兒女回來了”就能夠?qū)⒅R的講解升華為一種道德的力量。人類一切積極的、文明的成果,都蘊含著思政的魅力、趣味和涵養(yǎng),需要廣大教師不斷提升自身水平,找準兩者之間的映射點,推動知識和思政的相互生發(fā)和成全。
調(diào)好思政之“鹽”,適宜是根本。思想政治工作的宜人性十分重要。強調(diào)“鹽”和各種食物的溶解,強調(diào)自然而然吸收,就是強調(diào)思想政治教育,要符合人的思想接受的特點。宏大敘事、理論灌輸能夠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從人的心理接受特點來講,隱性的、柔性的、感情性的、非功利的敘事更有利于理論知識轉(zhuǎn)化為信仰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單純植入倫理善惡的標準,而是將倫理善惡的標準和人性的結(jié)構深深地結(jié)合在一起。這就需要在引導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求知的動力、觸動學生敏思的心靈、喚醒學生生命的自覺,從而喚起學生的情感認同、理論認同和價值認同。
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就如同“鹽”存在于維持生命的飲食中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是我們生命的基本養(yǎng)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要用創(chuàng)新性的話語、豐富的形式融鹽于肴,以“體匿性存”的調(diào)配藝術,在潤物無聲的過程中實現(xiàn)學生的思想引領。(作者:袁曉靜,河北師范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