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市北碚區針對性出臺穩企惠企政策,持續提升服務質效,讓民營企業安心生產、放心經營,有效增強民營經濟發展新動能。截至2024年底,北碚區民營經營主體占比超97%,民營經濟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90%以上的科技創新平臺。圖為5月9日拍攝的位于北碚區的重慶順多利機車有限責任公司精工基地自動化生產作業現場。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攝
近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自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作為中國第一部專門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民營經濟促進法實施將對民營經濟的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將有哪些具體舉措出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5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有關情況。
以法治的穩定性增強發展的確定性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鄭備表示,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對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進一步穩定預期。民營經濟促進法旗幟鮮明地強調,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是國家長期堅持的重大方針政策;旗幟鮮明地強調平等對待、公平競爭、同等保護、共同發展的基本原則,充分彰顯了以法治的穩定性增強發展的確定性,是民營企業安心謀發展的“定心丸”。
——進一步堅定信心。民營經濟促進法積極回應民營企業關切,作出針對性制度安排。比如,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方面,法律規定,國家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保障“非禁即入”。平等使用生產要素方面,法律規定,國家保障民營經濟組織依法平等使用資金、技術、人力資源、數據、土地等要素和公共服務資源,做到“一視同仁”。
——進一步促進高質量發展。民營經濟促進法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法治保障。一方面,注重鼓勵支持。比如,設置“投資融資促進”“科技創新”等專章,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領域投資、創業,鼓勵在推動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積極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注重引導規范。引導民營企業完善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守法善經營,加強風險防范,履行社會責任,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和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
提供有針對性、專業性的金融服務
民營經濟促進法就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參與科技創新和國家重大戰略等提出了明確要求。在這方面,將有哪些具體舉措實施?
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叢林介紹,對于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民營企業,將把發力點放在“一業一策”上,立足行業產業的特點,提供有針對性、專業性的金融服務。
“在近年來民營企業表現亮眼的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領域,我們著力完善科技金融服務模式。”叢林介紹,促進投融資結合方面,正在開展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的股權投資試點,支持投資科技創新企業,目前已經設立了74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另外,在18個試點城市落地了科技企業并購貸款,支持科技企業暢通資本循環。
在創新增信方式方面,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推動建設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綜合試驗區,優化知識產權的登記、評估、處置、補償等相關政策,助力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與財政部門聯合出臺了支持科技創新擔保計劃,為科技型、高新技術、專精特新等中小企業的貸款提供專項擔保。“到今年一季度末,全國高新技術企業貸款余額17.7萬億元,同比增長了20%。”叢林說。
在以中小微民營企業為主的外貿、消費領域,金融監管總局在小微融資協調機制中單列了外貿板塊,全面梳理外貿企業清單,優先走訪對接融資。另外,以短期出口信用險來支持出口貿易,今年一季度承保金額已經超過了2400億美元,一些對外貿起到重要支撐作用的產業,像電子信息、現代化工、整車工程機械等領域,承保金額大幅度上升。
助力民營企業迸發更多創新活力
鄭備表示,落實法律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重點從破壁壘、拓空間、優服務三個方面強化舉措。
“近期,我們聯合有關部門發布了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清單進一步縮短;開展市場準入壁壘清理整治行動,集中整治半年后轉為常態化推進;積極推動民營企業公平參與招標投標,今年1至4月,民營企業中標率同比提高5個百分點,1億元以下的項目,民營企業中標項目數量占比超過80%。”鄭備說。
據介紹,國家發展改革委支持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兩重”建設和“兩新”工作,正在加快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已經在核電、鐵路等領域推出一批重大項目,目前有的核電項目民間資本參股比例已經達到20%,工業設備更新、回收循環利用領域支持民營企業的資金占比超過80%。“今年,我們還將在交通運輸、能源、水利、新型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推出總投資規模約3萬億元的優質項目。”鄭備說,“我們將持續加強要素保障,完善促進民間投資用地、環評等要素和資金保障機制,優化民營企業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激勵和服務措施,支持民營企業參與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參與標準制定,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完善信用修復制度,助力民營企業迸發更多創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