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點】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關鍵在于守住耕地質量生命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黑土地保護作為一件大事來抓,把黑土地用好養好。”我國自2015年起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引導各地因地制宜、綜合施策,培育肥沃耕作層,提升耕地質量。2022年8月1日,黑土地保護法正式施行,對完善黑土地保護體制機制、保持黑土地優良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東北黑土地總面積達到109萬平方千米,其中典型黑土地耕地面積為18.53萬平方千米,是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2024年,東北四省區貢獻糧食總量達18868.5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26.7%,被譽為糧食生產的“穩壓器”和“壓艙石”。由此可見,保護好黑土地,是筑牢國家糧食安全根基的重要一環。
自20世紀50年代大規模墾殖以來,東北黑土地一直處于高強度利用狀態,在長期非可持續墾殖耕作方式、水土流失以及氣候變化等多重因素的疊加下,黑土層變薄,土壤肥力變瘦,質地變硬。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任重道遠。
強化法治引領,依法保護黑土地。深入推動黑土地保護法走深走實,以“長牙齒”的硬措施強化黑土地保護,重點解決權責模糊、違法成本低等突出問題。借助衛星遙感定位、大數據溯源等數智技術精準識別違法違規行為,破解執法難、取證難等困局,推動執法效能升級。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規范農業生產行為,對盜挖、濫挖黑土以及造成黑土地污染、水土流失的依法從重處罰,確保法律法規威懾力。增強公眾法治意識,通過普法教育、舉報獎勵等方式激活社會監督動能,讓法治精神走向田間地頭。
突出規劃先行,統籌保護黑土地。立足黑土地保護實踐成效,著眼黑土地保護規劃布局,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推動新一輪黑土地保護工程系統化、精準化實施。要摸清家底,動態掌握地力變化及保護狀況,夯實科學決策的數據基礎。要健全組織體系,依托多部門協作,強化統籌調度,合理布局治理重點區域,確保規劃與國土空間治理、糧食安全戰略深度融合,做到責任明晰、任務具體、督導有力。
推廣集成技術,科學保護黑土地。保護黑土地需以技術創新驅動生產方式變革,不斷深化“用養結合”理念。要重點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集成應用秸稈全量還田、免耕播種、條帶耕作、輪耕輪作等技術,降低風蝕水蝕風險,提升土壤的碳匯能力。要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利用土壤傳感器、變量施肥系統實現精準種植,推動投入減量化與產出高效化協同。要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鼓勵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技術推廣、集成示范一體化推進,推動實驗室成果向田間操作規范轉化,使技術創新真正扎根大地。
明確主體責任,協同保護黑土地。黑土地保護的關鍵在于多元主體協同發力,壓實上下聯動的長效保護責任機制。強化縱向權責配置,實施以獎代補政策,全面推進完善“田長制”。創新激勵機制,釋放綠色信貸、耕地地力保險等金融工具的支持效能,讓生態投入轉化為經濟收益。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小農戶等各類主體增強保護黑土地意識,通過訂單農業、品牌建設等模式激活保護黑土地的內生動力。
黑土地保護是一場關乎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持久戰。要始終牢記糧食安全“國之大者”的時代命題,重塑黑土地保護邏輯,堅持“保護優先、用養結合”的治理導向,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讓黑土地煥發新生機,發揮國家糧食安全的“定海神針”作用。
(作者:李翠霞,系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校長、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