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品牌 > 領軍人物 > 正文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黨委書記 王燦:低碳產業鏈協同創新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列為重點工作任務之一。在綠色低碳戰略引領下,我國相關技術和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績。特別是在可再生能源領域,裝機規模持續突破。2024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達3.73億千瓦,同比增長23%,占電力新增裝機的86%。同時,外貿“新三樣”(光伏產品、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加速拓展國際市場,確立了全球領先地位。截至2024年底,光伏產品、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的年出口突破萬億元,市場遍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然而,顯著成績的背后,低碳產業鏈協同創新的深層次矛盾依然突出:一是關鍵技術創新面臨瓶頸,氫能煉鋼、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領域的核心技術尚未完全突破;二是區域間產業布局同質化現象嚴重,不同地區差異化的資源稟賦優勢未能充分發揮;三是產業鏈上下游協同不足,原材料獲取、廢棄物處理和設備更新面臨巨大壓力;四是政策與市場機制不完善,未能充分調動各方參與的積極性。系統推進“雙碳”目標實現,亟須從“單點突破”轉向“全產業鏈協同創新”,通過關鍵技術攻關、因地制宜布局、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政策標準完善,充分激發全產業鏈創新活力,提升低碳產業協同效應。

清單式布局,創新鏈牽引,突破低碳產業技術瓶頸。打造低碳產業鏈,技術創新是關鍵。國際能源署(IEA)指出,近50%的碳減排依賴尚處示范或原型階段的技術。需聚焦關鍵瓶頸問題,加快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一是制定低碳技術攻關清單,聚焦鋼鐵、水泥、化工、交通等高碳行業,針對氫能煉鋼、水泥行業CCUS、二氧化碳制化學品、超低排放船舶、燃氣輪機等前沿技術,集中資源,精準攻堅,突破核心技術難題。二是設立重大科技項目,瞄準“綠色產業鏈”,針對相互依存的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推動上下游創新成果協同增效。如統籌風光發電、新型儲能、智能電網、電解水制氫、綠氫煉鋼、綠色醇氨航運等技術研發,構建從能源生產到終端應用的全鏈條創新技術體系。三是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平臺,支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低碳技術創新聯合體,貫通“理論探索——基礎研究——工程化中試——產業化”全流程,加速關鍵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發揮鏈主企業帶動作用,依托其在技術、資金和市場方面的優勢,整合上下游資源,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形成以鏈主企業為核心的低碳技術研發與應用生態。四是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建立全球低碳創新網絡,加強技術引進與輸出,開展聯合研發、技術轉讓和投資合作,促進國際低碳技術市場的快速發展。

央地聯動,因地制宜,推動低碳產業集群化發展。碳中和目標下,預計我國2060年需部署超過6000GW可再生能源、1000GW 儲能設施和700GW電解槽,80%以上的工業生產將依賴綠電、綠氫或配備CCUS設施。龐大的新興產業需求對產業布局和區域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國家層面,需堅持全國一盤棋,統籌考慮各地區產業基礎、資源稟賦與環境承載力,推動形成集群化、差異化的綠色低碳轉型新格局。例如,東南地區可依托海上風電資源和制造業基礎,推動海上風電裝備制造、電動汽車、先進儲能、綠色遠洋航運等產業協同發展;華北和東北地區可結合煤炭資源,通過清潔利用、耦合綠氫等手段,推動煤化工等傳統重工業低碳轉型;西部地區則可依托風光資源,建設風光儲一體化能源基地,結合“西電東送”“東數西算”等國家戰略,形成跨區域、多產業聯動的“新質生產力”集群。在地方層面,需處理好“重點建設”與“協同互補”的關系。一方面,根據國家戰略及本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科研條件,制定符合實際的“雙碳”規劃和低碳產業發展模式,避免盲目跟風和同質化競爭;另一方面,加強產業鏈上下游聯動和跨區域合作,發揮區域互補優勢。例如,通過“寧電入湘”工程,將寧夏新能源資源與湖南制造業基礎結合,推動綠色電力和新能源裝備制造聯動發展,探索跨區域合作新模式。

前瞻性規劃,全周期管理,構建低碳產業鏈生態系統。低碳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推動關鍵金屬需求激增,預計到2040年,鋰、鎳、鈷等金屬的需求將是當前的6倍以上。與此同時,低碳產業設備更新和廢棄物處理也面臨重大挑戰。據估計,到“十四五”末,運行時長超過20年的老舊風電場規模將超過1.2GW;到2030年和2050年,需回收的光伏組件將分別達到150萬噸和2000萬噸。為應對這些挑戰,需貫徹全周期管理理念,結合循環經濟,從源頭到末端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低碳化轉型。在技術產品研發階段,優化產品材料選擇和結構設計,延長設備使用壽命,降低拆解難度,從源頭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在原材料供應階段,推動清潔供應與“綠色礦山”建設,研發綠色開采技術,減少采礦過程中的碳排放與生態影響,提升資源開采與轉化效率,確保低碳原材料的持續供應。在產業鏈規劃階段,以“零碳園區”建設為載體,推動能源綠色轉型、資源梯次利用和智能化調度管理,構建循環經濟下的低碳產業集群示范樣板。在廢舊設備回收階段,完善回收、拆解和循環再造體系,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再利用,減少廢棄物對環境的壓力,發揮循環經濟的巨大作用。

制度保障,市場激勵,完善低碳產業鏈發展機制。打造低碳產業鏈不僅需要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還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市場機制。其一,標準體系是產業鏈協同創新的重要支撐,通過提供清晰的技術指引和準入規則、共同的發展框架促進產業鏈內部各環節的有效銜接和協同發展,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進跨界合作,提升產業鏈的協同效率。應統籌考慮產業鏈各環節及跨鏈協同關系,系統構建綠色低碳標準,確保跨區域、跨部門標準的有效銜接與互通。例如,在新能源領域,統一風電、光伏設備的技術標準與認證要求,避免重復檢測和資源浪費。優化認證體系,將碳足跡認證從單一的“產品認證”擴展為全面的“產業鏈認證”。例如,零碳電力產業鏈的認證,可為該產業鏈中關鍵支撐環節智能電網、儲能等提供低碳貢獻認證,提高認證效率的同時為整個產業鏈的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激勵機制。其二,政策支持是推動低碳產業鏈協同創新的關鍵保障。圍繞“零碳綜合能源系統”“低碳大農食系統”“綠色建筑循環系統”等關鍵產業鏈,制定專項支持政策,推動低碳技術的協同發展以及與供應鏈各環節的有效銜接。針對不同地區產業集群的短板,通過科技支持、稅收優惠等政策的精準實施,提升區域低碳產業競爭力。鼓勵地方政府結合本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制定差異化支持政策,避免“一刀切”和同質化競爭。其三,市場機制是推動低碳產業鏈協同創新的核心動力。需完善市場機制,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例如,創新氣候投融資工具、轉型金融工具,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低碳項目建設,為低碳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提供資金支持;擴大碳市場覆蓋范圍,逐步將更多高碳行業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為產業鏈低碳轉型提供有效的市場信號。

(作者系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