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核心驅動力,也是推動產業創新的關鍵力量。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良好的人才生態,方能成就各類人才“百花齊放,春色滿園”,持續不斷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源頭活水”,更好推動人才“關鍵變量”轉化為發展“最大增量”。
以海納百川之姿激活“一池春水”。良禽擇木而棲,君子待時而動。人才是第一資源,要踐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以開放姿態打破地域壁壘、身份限制,真正把各方智力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聚焦需求導向精準引才。堅持產業發展與人才引育同步謀劃、同向發力,立足本地優勢產業,定期開展人才需求情況調查,加強緊缺人才需求監測預警。聘請在外鄉賢、海歸人才、引才機構等作為“人才經紀人”“引才顧問”,精準對接企業需求,發揮信息橋梁作用,引導優秀人才返鄉獻智出力。聚焦校企合作柔性引才。攜手“小而精”“大而強”優質企業,加速人才與企業無縫對接、技術與項目深度融合、高校與地方同頻共振。加強與科研院所等緊密合作,聚力深化院士工作站、科技小院等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創新校企博士后聯合培養機制,引育更多創新型、實用型人才。聚焦區域協作抱團引才。健全完善經濟發達鎮與功能區協作聯動等機制,牽手區域內創新聯合體,探索成立人才發展聯盟,通過政策抱團、活動抱團、使用抱團等舉措,加快從“搶人大戰”轉變為“抱團引智”。
以精耕細作之功厚植“一方沃土”。水有源,故其流不窮;木有根,故其生不窮。越是人才越是需要成長的土壤、展示的平臺。堅持以產聚才、以才興產。按照“引進一個人才、落地一個項目、帶動一個產業”的思路,用好用活各項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勵人才成果在地轉化,實現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堅持固巢養才、唯才是舉。主動為各類人才搭梯子、建舞臺,深化政、校、企合作育才,共建一批科研創新中心、成果轉化平臺、產教融合基地,大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環境,做到不唯“資歷”、不看“帽子”、不論“出身”,推動人才在生產一線“破土而出”。堅持因材施教、才盡其用。既重視外面引進的高層次人才,也用好“田秀才”“土專家”等已有本土人才,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精準點單配課、產教融合,培養一批用得上、留得住、接地氣的實用型人才,讓人才所學即所需、所做即所長。
以枝葉關情之誠涵養“一片森林”。梧高則鳳棲,家暖則心安。真心愛才不僅要從思想上珍視人才,更要用“實打實”的行動和舉措服務人才,推動人才政策從“給待遇”向“創生態”轉變。夯實宜業“支撐臺”。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提升人才服務水平,高標準建設鄉鎮“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完善人才申報、政策兌現、咨詢服務“一窗受理、一網通辦、一站服務”機制,著力推進人才線上認定“即申即認”、人才獎勵補貼等“免申即享”,讓數據多跑路、人才少跑腿。筑牢宜居“保障網”。推動特惠政策迭代、普惠政策擴面,細化落實人才分類評價、分級服務機制,為各類人才量身打造“服務套餐”,用心用情解決好住房保障、子女入學、家屬就業、醫療保障等“關鍵小事”“人生大事”。擦亮宜游“靚名片”。深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資源,精心推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文旅精品線路,實現文化資源和旅游業態的“情景交融”,提升區域文化內涵和旅游吸引力,推動旅居人才從“候鳥式遷徙”變為“扎根式發展”。
(作者:俞淵,系無錫市錫山區錫北鎮黨委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