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場與價格研究所原所長 楊宜勇
“民生”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它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議》將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確定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提出“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雙碳”戰略與民生改善息息相關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內容廣泛,涉及廣大人民群眾身邊的衣食住行等各種生活瑣事。
“雙碳”戰略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民生保障和改善,在增進人民福祉、提升民生發展水平中具有重要地位。“雙碳”戰略的實施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與民生福祉具有緊密的內在聯系。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特別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生態環境需求成為新時代民生的核心訴求,改善“生態”就是改善“生活”,對清新空氣、清潔水源、安全食品等生態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優美的生態環境成為衡量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標。
“雙碳”戰略的實施本質上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步驟,也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破解經濟增長與生態承載力矛盾、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家園的重要實踐。“雙碳”戰略的實施不僅直接關系到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而且直接關系到民生保障和改善。
“雙碳”戰略多維度、深層次影響民生發展
一是提升環境質量與健康水平。實施“雙碳”戰略,減少污染排放,降低化石能源依賴和碳排放強度,顯著改善空氣質量,減少呼吸系統疾病等健康風險。同時,通過生態保護與修復,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提升碳匯能力,為居民提供更宜居的自然環境。
二是優化能源結構與降低生活成本。實施“雙碳”戰略,普及清潔能源,加速發展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降低居民用電成本,提升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同時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能源浪費,間接降低家庭能源開支。
三是創造就業與促進經濟普惠。實施“雙碳”戰略,大力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催生技術研發、生產制造等領域的大量新興就業崗位,并通過低碳化改造,實現傳統的高耗能產業轉型升級,為從業人員提供技能升級和職業發展空間。
四是引導綠色生活方式轉型。實施“雙碳”戰略,一方面,推廣節能建筑、新能源汽車等綠色產品,降低居民的碳足跡,形成可持續的消費習慣,普及低碳消費;另一方面,通過政策宣傳和激勵機制,增強全民環保參與感,推動垃圾分類、綠色出行等社會行為變革,提升全社會綠色低碳意識。
五是增強社會公平與區域協同。實施“雙碳”戰略,在廣大農村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做飯、取暖、洗浴和清潔廁所,在農村建設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和分布式光伏等項目,實現跨區域能源均衡調配和產業布局優化,促進欠發達地區共享綠色發展紅利,縮小城鄉生活品質差距,提升廣大農村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雙碳”戰略與民生發展》的學術貢獻
唐任伍教授長期以來一直從事民生問題的研究,從2012年起,已連續14年發布《中國民生發展報告》,同時發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24年12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雙碳”戰略與民生發展》一書,是唐任伍教授關于“民生”系列研究的最新成果。該成果是國內第一部將“雙碳”戰略與民生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的專著。該書認為,“雙碳”戰略的實施成為推動民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內生動力,并從“雙碳”戰略的供給端、需求端、固碳端“三端”探討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和民生改善的路徑,觀點新穎、邏輯嚴密、研究深刻。
“雙碳”戰略通過能源、環境、經濟、社會等多維度協同,推動民生改善從“量”到“質”升級,其核心在于平衡減排行動與民生福祉,避免“運動式減碳”對正常生活造成沖擊,最終實現生態保護與生活品質提升的雙贏。該書在以下方面作出了貢獻:
一是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詮釋“雙碳”戰略助推民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是基本的公共服務和最普惠的民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態環境在群眾“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環境問題日益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雙碳”戰略的實施就是以實際行動回應人民群眾感受最直接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二是建構起“雙碳”戰略“供給端”“需求端”“固碳端”等影響民生發展的理論體系。這種體系主要表現為:清潔能源替代和節能技術推廣降低了企業能源支出,企業通過余熱發電、外購綠電等方式節約電費成本,同時生物質燃料等可再生能源的普及減少了傳統化石能源依賴,長期穩定能源價格,使企業生產的產品價格降低,居民用電成本隨能源結構優化和電力體制改革逐步趨于合理,能源消費成本優化,增加了居民的民生數量和質量;碳排放減少直接改善空氣質量和生態環境,工業領域通過減排技術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城鄉建設中推廣綠色建筑和低碳交通,減少污染排放,農村地區通過生態修復提升碳匯能力,促進旅游業發展和人居環境改善,提升了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雙碳”戰略促進綠色產業轉型,催生了新型職業機會,綠色產業和環保領域崗位的增加,為社會提供更多健康導向的職業選擇,如新能源技術研發、碳資產管理等領域,鋼鐵、建材等傳統產業低碳化,推動勞動力技能提升,促進高質量就業,環境監測、生態修復等崗位有助于長期健康維護,農村地區通過綠色農業和清潔能源項目創造本地就業崗位,助力鄉村振興,從而實現就業結構變化與收入增長,提升系統碳匯能力。
三是提煉了“雙碳”戰略保障公共健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邏輯鏈條。“雙碳”戰略減少化石能源使用、推廣清潔能源,降低了大氣污染物濃度,緩解呼吸道疾病等與空氣污染相關的健康風險。“雙碳”戰略目標下,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改善空氣質量與水源質量,間接減少因環境污染導致的慢性疾病,優化了人居環境,強化了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推動醫療資源向環境敏感型疾病防治領域傾斜。
四是構建了“雙碳”戰略推動人民群眾健康生活方式、助力民生質量提升的內在機理。“雙碳”戰略本質上是一場生產、生活方式的革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塑造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該書從“需求端”力倡低碳出行,鼓勵公共交通、騎行或步行,減少碳排放,增加人的身體活動量,降低肥胖、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風險;鼓勵綠色消費,使用節能家電、可降解材料等綠色產品,倡導低碳飲食結構,改善營養健康水平;推動綠色產品認證和碳標簽制度,促進居民選擇低碳商品,通過價格信號鼓勵企業和個人減少能源浪費,在全社會形成可持續消費模式。
總之,實施“雙碳”戰略,通過環境治理、經濟轉型、技術創新和社會引導等路徑,全方位推動民生福祉的提升,既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為民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長期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