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明確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強調以科技創新驅動現代農業轉型,通過數字化技術重構農業生產要素、產業形態和治理體系。這一戰略部署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強勁動能,也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數字化農業不僅是一種技術手段的革新,更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和社會治理的深刻變革。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背景下,需以新質生產力為核心,系統推進農業全鏈條數字化升級,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農業新圖景。
以科技創新驅動生產力變革,夯實農業數字化轉型根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創新的深度滲透與系統性突破。《意見》明確指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這要求從技術研發、裝備升級到應用場景拓展形成閉環支撐。第一,強化前沿技術攻關。生物育種、基因編輯、農業碳中和等領域的原創性突破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基石,其中基因編輯技術通過優化作物抗逆性顯著提升單產效率,而土壤數字化檢測與修復技術通過動態監測體系精準管控耕地質量,為可持續農業奠定科學基礎。第二,推動智能裝備普及。智能農機、無人機巡檢、無人農場等技術的應用,將傳統農業從“經驗依賴”轉向“數據驅動”。北斗導航系統與農機協同作業、AI病蟲害識別等技術,可精準匹配農藝需求,降低生產成本并提升資源利用率。第三,構建數字技術生態。5G、物聯網、云計算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全面覆蓋,為農業數據采集、傳輸與分析提供了底層支撐。通過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實現農田環境、作物生長、市場供需等數據的實時互聯,為決策提供動態依據。
以數據要素整合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激活農業內生動力。數據作為“新農資”,正在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生產要素。需通過數據整合與共享釋放乘數效應。首先,完善數據資源體系。建立覆蓋生產、流通、消費的全鏈條農業數據庫,整合氣象、土壤、市場等多維度信息。通過數據標準化與開放共享機制,打破“信息孤島”,形成跨區域、跨產業的協同效應。其次,優化數據應用場景。在精準種植、智能養殖、災害預警等領域深化數據建模與分析。例如,基于大數據的豬周期預測模型可幫助企業規避市場風險;區塊鏈技術則能實現農產品溯源,增強消費者信任。最后,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推動農業數據確權、定價與交易機制創新,激發市場主體參與數據開發的積極性。通過數據交易平臺對接供需,促進數據資源向生產力轉化,形成“數據—技術—產業”的良性循環。
以數字化服務重塑產業鏈結構,推動三產深度融合。數字化技術正在重構農業產業鏈,推動一二三產業從“簡單疊加”轉向“深度融合”。通過數字化服務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一是升級生產端智能化水平。從播種到收割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可實現資源精準配置與過程可控。例如,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通過傳感器實時調控灌溉,節水率有所上升;工廠化育苗與無土栽培技術則突破自然條件限制,實現周年化生產。二是優化流通端效率。數字化供應鏈整合產銷信息,縮短流通環節并降低損耗。農產品電商、冷鏈物流數字化平臺與智能倉儲系統的結合,可打通“從田間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提升農產品溢價能力。三是拓展消費端價值空間。通過定制化生產、品牌IP打造與農旅融合,挖掘農業多元價值。例如,基于消費者偏好數據定制的農業模式,可滿足個性化需求;數字文旅與農業的結合,則能培育鄉村經濟新增長點。
以人才培育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構建可持續發展機制。農業數字化轉型離不開人才支撐與制度保障。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著力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需通過政策協同破解人才短缺與制度滯后難題。第一,培育復合型人才隊伍。加強農業院校數字化課程建設,培養既懂農業又通技術的“新農人”。通過校企合作、職業培訓等方式,提升農民的數字素養與應用能力,形成“領軍人才+技術骨干+新型農民”的梯次結構。第二,深化農村土地經營制度改革。推進土地流轉規模化與集約化,為數字化技術應用創造基礎條件。同時,培育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數字化工具提升其市場競爭力與抗風險能力。第三,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加大財政對智能農機、數據平臺等領域的補貼力度,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數字化項目建設。健全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法規,為農業數據流通劃定邊界,確保技術應用的合規性與可持續性。
以綠色低碳為導向,實現數字化與生態化協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兼顧效率提升與生態保護。推進農業生產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要求技術應用與可持續發展目標深度契合。首先,推廣綠色生產技術。通過數字化監測優化施肥、施藥方案,減少面源污染。例如,測土配方施肥系統可根據土壤數據精準調配養分,降低化肥使用量;智能蟲情監測則能實現精準施藥,減少環境負荷。其次,構建循環農業體系。利用數字化技術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例如,畜禽糞污智能處理系統可將有機廢料轉化為沼氣或肥料;秸稈還田與碳匯監測技術的結合,則能提升農業固碳能力。最后,強化生態風險防控。通過遙感監測與AI模型預警自然災害、病蟲害等風險,提前制定防災減災策略。同時,建立耕地質量動態評估機制,遏制土壤退化,保障農業生產的長期穩定性。
以全球化視野謀劃未來,構建農業數字競爭力新優勢。在全球化競爭中,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需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科技賦能農業國際話語構建,要以數字化技術提升我國農業的國際影響力。一方面,參與全球農業科技合作。加強與國際機構在生物技術、智能裝備等領域的研發合作,吸收先進經驗并輸出中國方案。可以通過數字農業示范項目向“一帶一路”國家推廣中國模式,增強技術輻射力。另一方面,打造數字農業標準體系。主導或參與制定農業物聯網、區塊鏈溯源等領域的國際標準,搶占規則制定權。通過標準輸出推動全球農業數字化進程,提升我國產業鏈話語權。此外,培育跨國數字農業平臺。支持龍頭企業建設跨境電商、供應鏈金融等平臺,整合全球資源與市場。通過數據驅動的全球化布局,實現農產品貿易、技術服務的雙向流動,構建開放共贏的農業生態。
數字化農業是鄉村全面振興的核心引擎,更是農業強國建設的必由之路。未來,需持續強化科技創新、數據賦能、制度保障與綠色協同,推動農業從“傳統粗放”向“智慧精準”躍遷,讓數字化不僅成為增產提效的工具,更成為重塑鄉村文明、增強文化自信的精神載體。唯有如此,方能以新質生產力擘畫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現代化新圖景。
(作者分別系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4級碩士研究生)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專項一般項目階段成果: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偉大成就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項目號:24VSZ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