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是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服務國家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面對“三新”領域黨建工作中出現的現實困境,要完善“三維立體”的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構建“三位一體”的保障機制,創新“三維融合”的工作方法,從而凸顯新作為、激發新動力、凝聚新力量,進一步推動我國新興領域實現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黨的建設 基層治理 新興領域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大量涌現,以及網約車司機、外賣員、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規模持續擴大,這些新興力量不僅通過提供公共服務、創新社會治理、繁榮社會事業、促進經濟發展等方式為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基層黨建的實踐場域,成為基層黨建的最新陣地。當前,在這些新興領域推進黨建工作,存在一些現實困境,需要我們從體系、機制和方法等方面破解難題,在新時代黨建工作中展現新擔當與新作為。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探索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有效途徑。”深入探尋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以下簡稱“三新”領域黨建)工作的內在機理、實踐難題與優化路徑,成為新時代黨的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嶄新課題,對于推動我國新興領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凸顯新作為、激發新動力、凝聚新力量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加強“三新”領域黨建工作,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基層組織建設的深刻洞察
“三新”領域黨建是黨中央立足時代發展大局作出的科學規劃,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基層組織建設的深刻洞察。加強“三新”領域黨建工作,是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服務國家戰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第一,加強“三新”領域黨建工作是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的內在要求。作為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實踐場域,“三新”領域中存在相當數量的黨組織和黨員,是黨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陣地。具體而言,加強“三新”領域黨建工作是健全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的題中之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適應經濟社會深刻變革,探索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創新黨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有效破解黨建工作誰負責、黨組織怎么建、如何起作用、對黨員如何教育管理等難題,擴大黨在新興領域的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隨著經濟結構和社會形態的快速變化,“三新”領域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活躍力量,但黨建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相對滯后。只有不斷嚴密黨在“三新”領域的組織體系,才能不斷增強黨在新興領域的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將全面從嚴治黨真正落實到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方方面面。
第二,加強“三新”領域黨建工作是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礎性工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抓好基層治理現代化這項基礎性工作。”不論是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還是新就業群體,都是當前基層治理實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與主體,而加強“三新”領域黨建工作則為新時代基層治理創新開辟了實踐路徑,對于促進基層治理提質增效,更好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扎深做實基層治理的思想凝聚、政治引領和組織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具體而言,一是強化政治引領,錨定基層治理現代化方向。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最活躍的地帶”,“三新”領域的發展模式和價值取向直接影響基層治理效果。當前,新經濟組織中仍然存在資本無序擴張、新社會組織參與公共事務邊界模糊、新就業群體權益保障不到位等現實問題,需要通過黨建工作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方向,制定“三新”領域發展準則和行業規范,強化政治引領和組織管理。二是重塑組織網絡,破解基層治理碎片化困境。傳統以單位和地域為主的基層治理體系難以有效覆蓋“三新”領域所容納的新型社會空間,加強“三新”領域黨建工作,能夠有效建立縱向貫通、橫向聯動、立體覆蓋的組織網絡,使分散的社會力量轉化為協同治理資源。三是創新服務機制,激活多主體參與動能。從“管理”向“服務”的范式轉換是新時代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加強“三新”領域黨建工作,能夠更好滿足“三新”組織和群體的多樣訴求和分化訴求,同時推動“三新”組織和群體從基層治理的對象向主體轉變。
第三,加強“三新”領域黨建工作是服務國家戰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2024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8%,為國家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①“三新”領域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產業體系、生產布局和創新格局的系統性重構。加強“三新”領域黨建工作,有利于更好將“三新”領域黨員群體在實踐中展現出來的組織優勢和政治優勢轉化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治理優勢和創新勢能,從而助推產業智能化改造、要素高效化配置和核心技術攻關突破。值得關注的是,非公有制經濟在“三新”領域中占比顯著。加強“三新”領域黨建工作,強化黨組織在“三新”領域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有助于引導“三新”組織和群體在充分發揮自身經濟優勢的同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為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進非公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政治保障。
“三新”領域量大面廣、開放性強、流動性高,給黨建工作的開展帶來一定挑戰
與以往以國企、事業單位、群團組織為主的傳統單位組織工作不同,“三新”領域量大面廣、開放性強、流動性高,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其黨建工作屬性,是當前基層黨建較為薄弱的領域,呈現出了組織覆蓋存在“空白地帶”、工作機制存在“雙重滯后”、作用發揮逐漸“效能弱化”等現實困境。
第一,組織覆蓋存在“空白地帶”。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涵括的企業、區域、領域相當廣泛,新就業群體呈現出強分散、高流動、差異大、類型廣、規模小等特點,使“三新”領域黨建工作面臨一定的組織覆蓋難度。以江西南昌市為例,新經濟組織中黨員占比約為1.4%,新社會組織中黨員占比約為4.13%,新就業群體中黨員占比僅為0.09%。②從現實來看,這主要是由于“三新”領域黨建工作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新經濟組織受市場環境影響,呈現經營規模動態波動與短周期調整特征,從而導致相應的黨建工作難以及時跟進;在新社會組織中,黨員人數有待提升,黨建工作的覆蓋面較窄、力量薄弱。
第二,工作機制存在“雙重滯后”。一方面,“三新”領域黨建技術支撐機制有待完善。從隸屬關系來看,部分“三新”領域黨員群體就業形態呈現流動性、非固定化特征,勞動關系缺乏穩定性和有效的規范引導,從而出現了依托穩定勞動關系的黨員教育管理模式不適用的問題。對此,應完善“三新”領域黨建技術支撐機制以應對傳統黨建工作模式與新業態適配性不足的現實困境。另一方面,“三新”領域黨建保障機制尚存在短板。從經費保障機制看,“三新”領域黨建工作由于缺乏相應的制度和文件支持,導致其在經費來源、使用規范和具體額度等方面沒有明確的依據和標準;從人才保障機制看,“三新”領域黨組織具有顯著的非體制化屬性,導致專職黨務干部隊伍建設相對滯后,制約了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的提升;從制度保障機制看,“三新”領域黨組織在組織架構、運行機制、評估標準等領域尚未形成系統化的工作框架,特別是在工作規程設計、過程管理優化、績效評價體系構建等方面,現行政策文件在指導新時代黨建實踐時存在覆蓋不全、操作性不強等問題。
第三,作用發揮逐漸“效能弱化”。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是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過程中涌現的重要新生力量,大部分組織和群體都以追求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為目標,加上“三新”群體本身所具有的流動性強、組織結構松散等特點,導致“三新”領域黨建工作的效能發揮存在一定的難度。一方面,思想引領力不足。在“三新”領域黨建工作中,黨組織書記一般由企業高管或部門負責人兼任,其黨建工作實效性高度依賴責任主體的政治意識和履職能力,但部分黨組織書記對黨建工作重視不足,存在以會議傳達、文件學習替代系統性思想政治建設的傾向,導致部分黨員職工對黨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較弱。個別黨支部甚至將業務培訓與黨課學習混為一談,弱化了黨建引領作用。另一方面,黨員教育管理與服務不到位。在教育管理方面,“三新”領域黨組織對其組織關系隸屬黨員具備常態化管理能力,但對非隸屬黨員缺乏制度性約束權限。與此同時,戶籍地和居住地黨組織因無法與流動黨員保持穩定聯系,導致教育管理網絡出現結構性斷點。在服務方面,部分“三新”領域黨組織無法提供“三新”領域黨員參與組織生活的載體和平臺,無法切實解決“三新”領域黨員群體所關心的升職、工資等核心關切,導致黨建引領作用發揮受限。
加強“三新”領域黨建工作的創新路徑
加強“三新”領域黨建工作是一項具有探索性和開拓性的系統性工程。破解“三新”領域黨建工作的現實難題,需要完善“三維立體”的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構建“三位一體”的保障機制,創新“三維融合”的工作方法,從而彰顯新作為、激發新動力、凝聚新力量,進一步推動我國新興領域實現高質量發展。
第一,探索“三維立體”的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在新業態經濟組織結構扁平化、網絡化的影響下,“三新”領域群體流動性強、規模巨大、發展迅速,存在一定比例的“隱形黨員”和“口袋黨員”。要實現對分散黨員的組織化管理,有效破解“三新”領域黨組織怎么建、黨建工作誰負責等難題,就要創新黨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完善“三維立體”的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具體而言,一是健全分工明確、科學合理的黨建工作體系。在橫向上,明確民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與“三新”領域息息相關的行業監管主體責任,并做好各部門之間的協同溝通,確保“管得好”;在縱向上,著力推動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行業監管部門縱向推動、鄉鎮村社兜底管理”協同推進的黨建工作格局,確保“統得起”。二是健全“三新”領域黨建的組織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越是情況復雜、基礎薄弱的地方,越要健全黨的組織、做好黨的工作,確保全覆蓋,固本強基,防止‘木桶效應’。”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黨員管理的長效化、常態化機制,填補組織覆蓋空白點。在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中,凡具備正式黨員三人以上的,均須依規成立黨的基層組織。對于具備完善管理架構和顯著行業特性的領域,應通過主管部門或行業組織構建行業性黨建工作體系,強化對成員單位黨建工作的統籌指導。另外,以街道社區為單位,依托大數據分析技術建立“三新”領域黨建數據庫,從而更好地根據“三新”領域黨組織隊伍建設情況進行監測分析,同步推進從業人員組織關系接轉流程規范化,建立流動黨員組織關系托管機制和長效制度保障體系。另一方面,直面工作覆蓋薄弱點,創新黨組織設置形式。系統化推進新興領域黨建工作,聚焦平臺經濟主體,強化“三新”領域黨組織輻射功能,建立健全“三新”領域黨組織動態匹配機制,探索形成在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線上平臺、貨運平臺等多種黨組織設置形式,實現新興領域組織建設精準適配。三是構建條塊聯動、齊抓共管的黨建責任體系。充分進行責任主體的網格化定位,建立“行業黨委—產業鏈黨總支—平臺黨支部”的垂直管理體系,從而更好履行黨建主體責任。在此基礎上,創新“網格化黨建服務綜合體”模式,形成基層治理共同體建設閉環。
第二,構建“三位一體”的保障機制。面對“三新”領域黨建所呈現出的工作機制滯后問題,需要著眼于制度運行、思想共識、人才嵌入等關鍵點構建有效保障機制,從而不斷增強“三新”領域黨建工作基礎。具體而言,一是構建以制度運行為抓手的保障機制。注重常態化、可持續的“三新”領域黨建制度體系的頂層設計與完善,將黨內法規嵌入新業態治理。同時,建立健全“三新”領域黨建工作績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將“三新”組織和群體的黨員隊伍建設、基層黨建工作質效納入黨建考核指標,通過一定的外部監督和壓力推動“三新”領域黨建工作邁上“新臺階”。二是構建以思想共識為基礎的凝聚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組織是‘形’,思想是‘魂’。”因此,加強“三新”領域黨建工作,既要完善組織體系,也要凝聚思想共識,找準“三新”領域黨建的“最大公約數”。創新思路和方法,以鞏固“三新”組織和群體共同思想政治基礎為根本方向和主要目標,掌握“三新”領域黨員群體的價值取向和思想動態,引導“三新”領域黨員群體不斷提高思想認識,更好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同時,“三新”領域黨員也要自覺提升主體意識,平衡業務工作與黨組織生活時間,助推“黨內教育從‘關鍵少數’向廣大黨員拓展”,筑牢服務民生工作的思想根基。三是構建以人才嵌入為抓手的保障機制。遵循黨管人才原則,選派優秀年輕干部到“三新”領域黨組織中擔任“第一書記”。在引才方面,實施柔性引才策略,重點吸引“三新”領域專業人才參與黨建工作,構建社會力量協同參與的黨建智庫體系,激發復合型人才的創新效能。在輸送人才方面,一方面擇優推薦黨政系統內具有專業素養的黨員骨干進入平臺企業管理層,允許具備經營管理能力的黨員直接參與企業決策;另一方面加強對平臺企業內政治素質過硬、熟悉黨務工作的管理人員的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推動形成組織優勢與企業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
第三,創新“三維融合”的工作方法。一是推動黨建與業務相融合。要圍繞共同目標,堅持“三新”領域黨建與業務工作一起部署、同步謀劃,將技術攻關納入主題黨日,從而在業務發展過程中積極開展“黨建+科技攻關”“黨建+人才培養”等活動;設立“黨員創新工作室”,著力解決“三新”組織和群體最樸素的現實關切,不斷激發其在業務工作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二是推動線上與線下相融合。一方面,堅持數字化賦能,運用大數據建立黨員動態管理系統,開發“黨建智慧云”平臺,實現流動黨員“一鍵歸隊”,搭建網上“三新”領域組織黨建工作體系。另一方面,堅持實體賦能“三新”領域黨建陣地建設,因地制宜構建富含自身特色的“一支部一品牌”模式,打造區域性流動服務站,推動“三新”領域黨建工作的特色化與常態化。三是推動服務與管理相融合。良好的管理與服務是促進“三新”領域黨員群體思想凝聚的粘合劑。針對“三新”領域黨員群體流動性強的特點,建立流動黨員黨組織,從而更好擴大“三新”領域黨員日常服務與管理的范圍。在實踐過程中,要突出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圍繞“三新”領域發展的現實需求構建系統化的黨群服務陣地網絡和訴求收集辦理機制,著力解決相關群體的急難愁盼問題。通過制度創新將組織體系的政治資源有效轉化為發展動能,把組織建設的制度優勢系統性地轉化為競爭優勢。同時,著力培育優質發展生態,強化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協同賦能,深度參與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實現黨建工作效能向高質量發展勢能的持續轉化。
(作者為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3JZD029)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2024年“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8%》,新華社,2025年3月6日。
②劉建軍:《健全新興領域黨群共建工作機制的調研與思考》,《黨建研究》,2023年第12期。
責編/賈娜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