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效政府治理推動有效市場的形成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問題。科學決策是有效政府治理的關鍵起點,它決定著政府行動的方向和成效,對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穩定經濟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等都會產生非常關鍵且直接的影響。要以信息收集與分析制度為基礎依據,以專家咨詢制度為專業支撐,以民主決策制度為民意保障,以決策評估與反饋制度為持續改進動力,以法治保障制度為剛性約束,以風險防控制度為安全屏障,形成從決策起點到終端、從常規治理到危機應對的全周期制度閉環,推動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的水平進一步提高。
以信息收集與分析制度為基礎依據
信息是政府決策的基礎,也是政府治理的基石。信息收集與分析制度是政府科學決策的根基,只有建立起全面、準確、及時的信息收集與分析制度,才能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一是建立多元化信息收集渠道。一方面,整合政府內部各部門的數據資源,建立統一的數據共享平臺,打破數據壁壘,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另一方面,與外部企業、行業協會及互聯網平臺合作,建立常態化收集市場數據、社會數據的機制。同時,利用網絡平臺、移動應用等渠道,搭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制度化民意收集和反饋互動平臺,及時掌握企業動態、社會熱點、公眾需求和民意訴求。二是建立數據清單制度與驗證機制。通過建立交叉驗證工作機制,比對不同統計口徑和數據源,確保數據的完整性與準確性。三是完善數據分析研判機制。引入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結合統計分析、經濟模型分析等傳統方法,提高數據分析的精度和效率。建立數據分析會商機制,邀請專家和學者、相關部門人員參與數據分析、討論與研判。四是完善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制度。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涵蓋數據存儲安全、傳輸安全等方面。采用加密技術對敏感數據進行加密處理,防止數據泄露。制定嚴格的隱私保護政策,明確在數據收集和使用過程中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和企業商業秘密。建立數據收集匿名化制度,確立非必要不得實名收集的原則,完善數據使用審批程序,防止數據被濫用。
以專家咨詢制度為專業支撐
各領域專家是政府決策的智慧寶庫,他們的專業知識和經驗能夠為重大決策提供科學論證和可靠建議,是政府科學決策不可或缺的專業支撐。一是構建完善的專家咨詢體系。制定資格認證制度,明確專家遴選標準,根據不同的決策領域和問題,邀請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行業領軍人物組成專家咨詢團隊。動態管理、持續更新專家庫,確保專家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始終保持在前沿水平。二是明確專家參與決策的程序和方式。在重大項目決策、政策制定等過程中,建立專家咨詢團隊對項目的可行性、技術方案、環境影響、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全面論證的制度,完善專家參與政策起草、論證和修訂等環節的制度。采取面詢、電詢、網詢、函詢等多種方式,確保決策問題得到廣泛、深入地分析和論證。三是建立專家意見公示、反饋和評估機制。在非涉密的情況下,公開公示專家意見,接受社會監督和同行評議,促使專家更加謹慎、專業地提供意見。認真研究專家建議,及時調整決策方案,建立及時反饋專家意見的通報制度。建立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對專家意見的準確性、可行性、貢獻度等方面進行評估。建立專家誠信檔案制度,記錄專家的行為表現,為后續選擇專家提供參考。建立激勵與撤換制度,對表現優秀的專家進行獎勵。
以民主決策制度為民意保障
民主決策是現代政府治理的重要原則,能夠確保政府決策更好地反映人民意愿,增強政府決策的合理性和公信力。一是拓寬公眾參與政府決策的制度通道。積極拓寬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公眾參與決策渠道,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決策過程中來。一方面,整合政策解讀、意見征集、投票表決等功能,建立專門的政府決策公眾參與平臺;另一方面,建立政府工作人員深入基層的日常化工作機制,量化下基層的時間、時長、地點、議題、走訪對象、收集信息等指標,通過聽證會、議事會、座談會、走訪等多種形式,面對面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二是推動聽證會組織流程標準化建設。在會前準備階段,明確聽證事項、范圍,確定聽證參與人。建立完善多種渠道發布公告的制度。充分準備聽證材料,收集與聽證事項有關的法律法規、政策文件、技術數據、前期調研結果等,編寫聽證材料手冊,并建立聽證手冊會前分發機制,保證參與人有足夠的時間充分了解聽證事項,提高聽證質量。在會議進行階段,建立完善會議流程,確保會議嚴格遵守中立原則,保障各方參與人有平等的發言機會。在會后總結階段,編制內容結構規范、意見整理客觀的聽證報告。建立完善聽證會意見反饋機制,向聽證參與人反饋意見采納情況和決策結果。建立聽證資料歸檔保存制度,方便后續查閱、監督和研究,并根據聽證事項的性質和重要性,規定檔案的保存期限。
以決策評估與反饋制度為持續改進動力
決策評估與反饋制度能夠促進決策不斷優化,對政府科學決策起著關鍵的持續改進作用。一是建立決策實施跟蹤機制。通過多元化渠道收集反饋信息,對決策的實施過程進行全程監控,為后續的調整和優化提供依據。二是制定科學的決策評估指標體系。構建全面、客觀、系統的指標體系是評估政府決策的基礎。例如,從經濟維度評估經濟增長率、投資回報率、就業創造等指標;從社會維度評估社會公平性、居民滿意度、社會治安狀況等指標;從環境維度評估環境保護、資源利用效率等指標。三是建立定期全面評估機制。根據決策的性質和重要程度確定評估周期,組建包括專家學者、行業代表和政府工作人員在內的評估團隊,建立完善評估主體多元化、評估過程公正化的體制機制,推動實現動態性評估、針對性評估、成本效益評估、風險評估等。四是完善決策動態調整機制。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和完善決策,總結成功經驗,發現決策問題,制定相應的調整措施,使政府決策更加科學、合理、有效。
以法治保障為剛性約束
在政府決策體系中,通過法律規范劃定決策邊界、通過責任追溯倒逼決策審慎、通過監督制衡防范權力任性,為科學決策構筑起不可逾越的剛性框架,從而實現“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一是構建決策程序法定化體系。明確重大決策的法定流程,將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五大程序固化為制度紅線。同時建立決策事項清單動態管理制度,實現“清單之外無決策”的硬約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各程序環節的銜接機制,確保程序流轉的連貫性與有效性,避免因程序銜接不暢導致決策延誤或漏洞。二是健全全鏈條責任追溯機制。運用區塊鏈技術建立決策過程全程留痕系統,對每個決策環節的參與者、意見內容、表決結果進行不可篡改的分布式存儲。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追責制度,形成強力震懾。同時完善容錯糾錯機制,對符合改革方向的決策失誤建立免責機制,明確免責的具體情形與認定標準,確保容錯糾錯機制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三是強化立體化法律監督網絡。建立人大政協嵌入式監督制度,邀請人大代表組成監督專班,對政府決策開展全過程監督。此外,將決策程序的合法性、公平性納入司法審查范疇。構建跨部門聯合督查體系,推動決策執行偏差問題及時整改,確保政府決策始終在科學軌道上穩健前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監督信息共享平臺,打破部門間的信息壁壘,提升監督的整體效能與協同性。
以風險防控為安全屏障
風險防控制度體系既是對常規決策的“加固裝置”,更是應對突發危機的“應急閥門”,通過前瞻預判、快速響應、靈活調適三重機制,確保政府決策在風險可控的軌道上行穩致遠。一是建立多維風險預警體系,筑牢風險防控基礎。整合經濟運行、社會動態、生態環境等跨領域數據,構建智能化風險監測平臺。通過模擬政策實施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提前制定風險應對方案。重點優化數據采集范圍和智能分析能力,確保既能全面掌握風險動向,又能快速識別關鍵信號,實現“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二是創新分級響應機制,提升應急決策效能。建立常規與應急雙軌決策模式,對搶險救援、物資調配等緊急事項實行“綠色通道”審批。開發智能決策輔助系統,根據不同突發事件類型自動生成處置方案。同時,定期總結突發事件處置經驗,形成典型案例庫,為后續決策提供參考。三是構建動態政策調節機制,增強治理靈活性。總之,通過技術手段與制度建設的結合、事前預防與事后評估的結合、剛性規則與柔性調節的結合,從而構建起適配新時代風險治理需求的科學決策體系。將風險意識嵌入決策基因,用制度設計筑牢安全邊界的治理模式,能夠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堅實保障。
以上六個維度的制度建設,可以形成一個從決策起點到終端、從常規治理到危機應對的全周期制度閉環,從而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這不僅有助于提高政府治理效能,還能更好地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作者: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市委黨校基地研究員 王素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