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感知群眾冷暖的“神經末梢”。在浙江長興雉城街道,一場以網格黨建為抓手的治理變革正在生動演繹。通過織密組織網絡、激活紅色動能、創新服務機制,這里正用“黨建繡花針”穿起基層治理的“千條線”,為新時代“楓橋經驗”注入鮮活注腳。
黨建“繡花針”穿起治理“千條線”
雉城街道將全域劃分為123個治理網格,創新實施“支部建在網格上、黨員沉在樓棟里”模式。通過建立“街道黨工委—社區大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四級架構,1300余名黨員化身“紅色管家”,實現群眾需求在網格發現、資源在網格整合、問題在網格解決。古苑新村老舊小區改造的現場,網格黨員帶頭拆除違章建筑,參與居民矛盾糾紛,順利完成各項基礎設施改造,實現老舊小區“顏值”“內涵”雙提升。馬北小區通過網格黨支部牽頭,僅用30天完成多年未解決的停車管理難問題,印證了“組織扎根一寸,治理加強一尺”的實踐邏輯。
先鋒“紅馬甲”繪就民生“同心圓”
雉城街道創新“紅管家”黨員志愿服務機制,組建政策宣講、矛盾調解、助老扶幼等78支專業化服務隊。黨員干部身著“紅馬甲”常態化開展“敲門行動”,累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3200余件,矛盾糾紛化解率達97.6%。高陽橋社區打造的“紅鄰會客廳”成為收集民意的“前哨站”,通過“一杯清茶話家常”的形式,讓“陌鄰”變“睦鄰”,生動詮釋了“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服務真諦。
數字“云平臺”激活治理“末梢神經”
面對數字化轉型浪潮,雉城街道搭建“數智化社區”管理平臺,整合黨建、綜治、城管等12個系統數據,實現“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城”。設置“群眾爆料”“隨手拍”等功能模塊,讓群眾訴求“秒接單”。今年以來,通過智能預警系統提前化解安全隱患132起,辦結民生事項效率提升68%。這種“線上+線下”雙網融合模式,讓基層治理既接“天線”更接“地氣”。
從“管理”到“治理”,從“被動”到“主動”,雉城街道的實踐揭示出基層善治的密碼:唯有讓黨建扎根于網格、服務落腳于民生、創新著眼于長效,方能在“精微處”見真章,于“尋常處”顯功力。
(浙江省長興縣雉城街道高陽橋社區 楊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