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聚焦超大城區治理,以寶安區為例探討黨建引領超大城區治理的作用發揮路徑。寶安區持續探索加強基層隊伍培訓與管理、優化黨群服務陣地與項目、推動黨員干部常態化服務基層等舉措,取得了良好成效。這些實踐啟示我們,要重視基層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推動黨群服務陣地的親民化,將為民服務作為黨員干部深入基層的根本出發點,從而加強黨對基層治理的全面領導,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關鍵詞:黨建引領 超大城區治理 基層黨組織建設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在一個人口、技術、產業等要素高度多元集聚的超大城區,如何發揮黨建對基層治理的引領作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是新時代以來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在基層治理領域的延伸拓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要加強黨的領導,推動黨組織向最基層延伸,健全基層黨組織工作體系,為城鄉社區治理提供堅強保證”。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城市社區黨建工作,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大力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同時,中央要求健全從中央到地方層面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全面強化黨對基層治理的引領能力。
黨建引領超大城區治理的寶安實踐
寶安區作為人口大區、經濟大區、產業強區,轄區面積397平方公里,占深圳市1/5左右;實有管理人口535萬,非戶籍人口占比超80%;商事主體超91萬家,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電子信息產業為龍頭、裝備制造業和傳統優勢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結構。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寶安區通過開展“薪火相傳、寶安跨越”“方寸寶安”等系列行動,持續探索黨建引領超大城區基層治理的有效路徑。
一是把建強隊伍與完善機制相結合,實施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薪火相傳、寶安跨越”行動,持續加強基層基礎建設。基層隊伍和治理機制是夯實基層基礎的兩塊基石,隊伍是否健全、機制是否完善會直接影響基層治理效能。寶安區緊緊抓住社區黨委書記、黨務工作者隊伍,分級分類實施社區黨委書記及后備隊伍“漉金行動”“琢玉計劃”、基層黨務工作者“礪劍行動”等系統化培訓,推動36名社區書記入編,選派56名干部到社區擔任第一書記、書記、副書記或副站長,選樹15名“薪火書記”、28名“閃亮社專”作為示范標桿,以提升治理能力為重點優化“選育管用儲”鏈條;推進“支部建在小區上”,全區1170個小區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試點打造“小區黨組織書記工作室”,發揮典型帶動作用促書記隊伍和治理效能“雙提升”;推動社區股份合作公司以“五心”標準(辦事有公心、工作有信心、發展有恒心、為民有愛心、團結有誠心),提高公司黨建質量、管理水平和綜合實力,更好地服務公司股民和社區居民。加強黨支部“標準+治理+示范”建設,開展基層黨建固本強基“標尺行動2.0”,建立“103個正向指標+127個反向指標”的支部質量工作體系;創新機關黨務干部輪職工作法,786名機關黨務干部輪流參與基礎黨務工作,制定“三級四崗”黨建責任清單,在機關全覆蓋由四級調研員以上黨員領導干部任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選優配強機關黨務工作力量。緊抓前海擴區、深中通道建成開通等重大發展機遇,牽頭協同前海、東莞碧海灣、中山翠亨新區等城區,創新打造“深中通道沿線沿岸區域黨建共建機制”和“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聯合黨委”,推動黨建共抓、干部人才共育、產業共興、招商共謀、服務共融。著力健全黨員教育管理機制,實施黨員教育“五個一批”行動,創新拍攝《薪火云課堂》數字黨課微視頻,制作《兩山理念》《四下基層》等專題片,并串聯區內紅色資源、重點項目、重大工程現場等,打造“薪火黨員教育示范帶”等60多條“行走的思政課(黨課)”研學路線,全覆蓋組織“黨員進黨校”大培訓,推進黨的創新理論不斷向基層延伸。探索開展黨務干部輪職工作,786名機關黨務干部輪流參與基礎黨務,推動實現“人人是黨務,人人會黨務”。實施“紅領計劃”,注重從青年、產業工人、知識分子等重點群體中發展黨員,及時把高層次人才、“寶安工匠”中的先進分子發展入黨;在“三新”領域中實施入黨積極分子專項培養計劃。創新流動黨員管理“四維矩陣”模式,即一站式納管、雙向化共建、全場景輔導、獲得性激勵,成為深圳探索流動黨員“成建制”“項目化”協同共管新機制的首個試點區。
二是把陣地強化與服務優化相結合,開展“百姓客廳”“薪火小站”建設和“黨群共建益企行”“薪火夜課堂”等行動,不斷升級黨群服務。黨群服務陣地是黨聯系服務群眾的前沿陣地;黨群服務項目是走進群眾心中的重要紐帶。以親民化為導向,以打造“百姓客廳”為理念,通過拆除圍墻、最大化壓縮辦公面積、黨群共建豐富服務供給等措施,實現對124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三個親民”(陣地親民、氛圍親民、服務親民)升級改造,同時推廣“政府+公益+商業”模式和廣泛發動社區達人等,將黨群服務中心打造為服務中心、鄰里中心、活動中心,充分體現“社氣、社品”,讓群眾“愿意來、喜歡來、經常來”。以便利化為導向,因地制宜在小區、園區、商圈市場、商務樓宇、公園景區、工地等建設352個黨群服務微陣地“薪火小站”,為群眾提供“家門口”的黨群微服務。以特色化為導向優化黨群服務,根據群眾需求和社區特點,創新開展“薪火夜課堂”,滿足上班族、年輕人等群體在“八小時外”自我提升的需求,2024年以來開展3500余場次,服務群眾超7萬人次。以服務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發揮黨群服務中心覆蓋面廣的優勢,在總部集聚區、重點商圈、示范產業園區等創新舉辦10場“黨群共建益企行”活動,將優質資源、暖心服務打包送到企業身邊,服務企業2500余家,對接項目204宗、涉及注冊資本71.53億元,并在街道、園區黨群服務中心建立21個益企服務專區,為企業提供黨務指導、企業沙龍、惠企宣講、產品展示等服務。
三是把服務群眾與鍛煉干部相結合,推動黨員干部深入踐行“四下基層”,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群眾工作是黨的政治優勢和優良傳統。寶安區著力推動黨群服務常態化,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與社區黨委結對共建,推動全區黨員干部每周二“五進三到”(進小區、園區、廠區、院區、校區,調查研究到基層、解決問題到一線、服務群眾到家門),組建845支黨員先鋒隊深入一線開展活動7.2萬次,解決群眾身邊大大小小的問題1.4萬件。強化黨代表進社區,搜集社情民意168條,及時交辦有關單位跟進處理完畢,切實解決基層急難愁盼問題。開展“暖流行動”,探索打造凝聚服務流動黨員及新就業群體“三四四”工作模式,切實將流動黨員教育好、管理好,將新就業群體凝聚好、服務好,推動流動黨員及新就業群體積極融入城市社區。著力加強干部服務群眾考核機制,實施“三定三問雙考評”機制,“三定”即“定人、定點、定責”,“三問”即“發展的事問企業、民生的事問群眾、治理的事問基層”,“雙考評”即“組織考核干部、街道評價部門”,讓黨員干部在深入基層當中錘煉黨性、提升能力、推動發展,推動踐行“四下基層”常態長效。
深化黨建引領超大城區治理的主要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基層。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要不斷夯實基層社會治理這個根基”。寶安區“薪火黨建”“方寸寶安”“四下基層”行動聚焦基層隊伍、基層陣地、基層服務領域,展示了寶安區作為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的典型范本,也為深化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提供了重要啟示。
一是必須把基層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擺在戰略位置,提升政治能力、治理能力和服務能力。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黨的基層組織是黨與人民群眾聯系的橋梁,基層黨組織書記是基層黨組織的一把手、主心骨和領航員。基層黨組織書記隊伍的能力直接關系到基層黨建工作的質量,也直接關系到基層治理的成效。要著力提升基層黨組織書記的政治能力,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把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作為根本政治擔當;善于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基層實際結合起來,把黨建與其他工作無縫對接、深度融合。著力提升基層黨組織書記的治理能力,從解決基層治理的具體問題如教育、醫療、出行、治安等著手,圍繞公共衛生、商販經營、生產安全、區域管控等治理難題強化教育培訓。著力提升基層黨組織書記服務群眾的能力,善于宣傳群眾、凝聚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提升政治引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從而避免黨組織“停轉”“空轉”“反轉”。
二是必須把便利群眾和服務群眾作為黨群陣地建設的核心理念,加強資源整合和群眾參與。黨群服務中心是服務黨員群眾的窗口,是基層黨組織發揮政治引領、基層治理、力量凝聚、為民服務作用的載體,是宣傳政策、辦理黨務、開展黨員活動的平臺。目前,在中央推動下,全國各地黨群服務中心建設取得較快發展,有效提升了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建設水平。進一步推進黨群服務中心建設,必須將資源整合和群眾參與置于重要位置。要以整合資源為著力點,把黨群服務陣地建在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因地制宜盤活閑置空間,不斷延伸服務觸角,深入小區、自然村,植入產業園區、樓宇商圈,嵌入中央商務區、重要交通樞紐,讓黨群服務陣地接地氣、聚人氣。深化“社區合伙人”“社區大黨委”等共建模式,凝聚起機關單位、民警、物業企業等多方力量,擴大社區治理“朋友圈”。深入挖掘培育社區能人、商戶代表、居民志愿者等成為自治帶頭人,使用時間銀行、志愿積分等鼓勵機制調動志愿服務積極性。要以擴大群眾參與為著力點,將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成黨員群眾想來、愛來、常來的溫馨家園。要以提升群眾的滿意度為目標,注意整合各方資源,于細微處多用情、多用心、多用力,一站式嵌入黨建服務、辦公議事、便民服務、文體休閑等功能,聚焦“一老一小”“一病一殘”等特殊群體,配備日間托老、兒童游樂、社區食堂等服務,構建功能垂直、用戶畫像精細的黨群服務圈,打造更多觸手可及的幸福場景。黨群服務中心內設便民服務大廳、黨群會議室、休閑閱覽區、黨建書吧、志愿服務崗,配備閱覽桌椅、飲水機、復印機、無線上網、手機充電、便簽紙、雨傘等便民服務設施,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務。通過拓展平臺、延伸觸角、激活潛能,讓黨群服務中心真正成為政策惠民的“主陣地”和服務群眾的“橋頭堡”。
三是必須把為民服務作為黨員干部深入基層的根本出發點,提升群眾工作能力。干部下基層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提升干部群眾工作能力的重要渠道。建立健全直接聯系群眾常態化機制,黨員干部要主動經常深入基層,走入街頭巷尾、居民樓院、飯館超市,了解群眾日常生活,感受群眾喜怒哀樂。牢牢站穩群眾立場,主動站在群眾的立場思考問題,真正讀懂群眾在想什么、盼什么、憂什么、急什么,避免閉門造車、坐而論道,將工作發力點和群眾關切點精準對接;還要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走好新時代網上群眾路線,善用網言網語,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要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把“嘴上說的、紙上寫的、會上定的”變為具體的行動和實際的效果。從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出發開展工作,通堵點、疏痛點、消盲點,解決好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生所向。開展好專題調研、走訪座談、理論宣講、志愿服務等,把群眾的問題清單轉化為黨員干部的責任清單、書記項目,推動解決勞動就業、就醫住房、助學幫困、托幼養老、社會保險等突出問題,把辦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作為黨員干部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著力提升干部群眾工作能力水平,突出實踐鍛煉,讓黨員干部到信訪維穩、征地拆遷、環境整治等艱苦一線鍛煉,多接“燙手的山芋”、多當“熱鍋上的螞蟻”,經受大事急事難事煩事的考驗,不斷增強服務群眾的經驗和本領。
【本文作者為深圳改革開放干部學院副院長、教授;深圳改革開放干部學院科研部副部長 付汀汀】
參考文獻略
責編:魏飛/美編:薛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