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質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在文化領域呈現的新質態、新形式,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和精神命脈,在與數字經濟的交流互動中,日益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場潛力。數字經濟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正是基于現代人民群眾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由數字經濟加工成可供市場消費的“數字文化產品”的過程。兩相結合,不僅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注入了全新活力,也為現代社會帶來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經濟機遇,共同培育文化新質生產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滋養數字經濟活力的精神沃土,包含了豐富的文化要素和深邃的思想內涵,深刻烙印在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思維方式之中,是一種有著無限可能的資源。這種文化基因和精神內核為數字經濟的多元與穩定發展提供了長久保障。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價值觀、審美觀、道德觀,能夠直接轉變為發展數字經濟的深厚文化底蘊和思想資源。例如,《繪真 妙筆千山》、《儺師》等獨具巧思的游戲就在藝術形象塑造、美術風格、劇情等方面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脈絡緊密相連。另外,諸如《長安三萬里》、《大魚海棠》等優秀國漫也淋漓盡致地傳遞著真、善、美等經典價值觀。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故事、符號、元素等內容能夠直接融入數字產品和服務中,成為生產數字文化產品的創意源泉和靈感來源,增加其文化內涵和經濟附加值,從而延長數字經濟的生命線。例如,一款名叫《原神》的游戲就在其游戲場景的制作中還原了古建筑、服飾、節慶活動、戲曲等傳統文化,還在“流光拾遺”系列活動中嵌入了木版年畫、內畫、蛋雕、顧繡等非遺元素。另一款富有國風國韻的空間益智類游戲《匠木》則以傳統榫卯工藝為主題,利用點擊、雙擊等交互手勢為玩家提供了“親手”參與榫卯零件測量、打磨、拼合的機會,使玩家可以在虛擬空間中感受傳統木藝的巧思??梢哉f,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數字經濟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優質動能。
數字經濟是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力的有力載體。一方面,在數字化的浪潮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獲得了保護和傳承的強大數字技術支持。例如,敦煌研究院和騰訊就運用前沿游戲技術高精度復現莫高窟第285窟的實景,聯合打造了包含線上知識講解互動、線下VR深度體驗的虛擬現實深度文化漫游產品,使游客成為歷史的見證者,享受破次元的“穿越”之旅。另一方面,現代科技手段也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了全新的數字化表達,傳統文化元素具備了更加直觀、生動、互動的呈現形式,乃至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類似文博虛擬推薦官、數智人員工、虛擬偶像這種“數字人+文旅”的新型消費業態,不僅能夠為用戶創造獨特有趣的互動體驗,還在“活化”傳統文化的商業價值方面進行了更多探索。不僅如此,持續涌現的新數字場景還拓寬了傳統文化產品的傳播、應用和消費路徑,使其得以觸及更廣泛的受眾,實現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三重提升。例如,借助區塊鏈、5G、AI等數字技術,數字消費市場推出了雕版印刷《群仙賀壽圖》、掐絲工藝“花絲風雨橋”、景泰藍京劇臉譜系列等國潮非遺數字藏品,以全新的收藏與交易方式完成了非遺的活態傳承。令人驚喜的是,這些藏品一經發售就出現了秒空現象,無不體現著千禧一代和Z世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與關注。
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數字經濟交融的意涵豐富,既充分演繹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完美交融,也展現了文化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過程。為進一步培育文化新質生產力,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數字企業、政府和社會應當承擔不同責任。數字企業的影響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的轉變上,一是要將拓展目標從“規模擴張”轉變為“提質增效”,二是要將拓展重心從“消費領域”轉變到“生產領域”。不僅要以兼容并包的姿態吸收各種富于表現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材,深入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和價值理念,還要探索更廣泛的、更高難度和更復雜的技術類型,覆蓋更長的文化產品價值鏈。在同步深挖文化和技術潛力的基礎上,根據市場多樣化需求優化數字生產體系,精心培育新型數字文化業態和消費模式,創造高質量、高文化認同的數字或實體文化產品。更重要的是,應當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定力,飽含對歷史傳統的敬畏之心,既不盲目跟風,也要避免生產出“有符號無內涵”的劣質產品,確保人民群眾能夠擁有良好的文化消費體驗,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公共部門也需要在其中承擔頂層設計、監督運營和保障結果三個層級的責任。重視發揮主流價值觀的引領作用,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扶持、人才引進等規制性舉措,鼓勵、支持、引導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并做好文化市場的綜合執法工作。還應當秉持開放包容的文化發展姿態,一方面要推動中國優秀數字文化成果走出國門,開發更廣闊的海外市場,另一方面也要積極主動地學習國際優秀技術成果、吸引國外高水平數字企業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全世界人民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以文化力和科技力共同驅動文化新質生產力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咀髡撸褐泄仓醒朦h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 畢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