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表明,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理論的進展來源于民營經濟發展的不斷實踐,同時民營經濟發展實踐的推進也離不開民營經濟發展理論的指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論述和黨中央的重要決策部署指引下,我國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國有民營企業平等對待共同發展、發展民營經濟促進共同富裕、加強民營經濟發展的法治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理論進展,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為推動新時代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
關鍵詞:民營經濟 發展壯大 理論進展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力量。深刻理解新時代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理論及其進展,必須立足新時代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內在要求,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與實踐進行系統梳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圍繞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黨中央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不斷推進新時代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理論和實踐創新。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目標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也是影響發展生產力的關鍵因素。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基本原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所有制形式作為生產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破除所有制問題上的傳統觀念束縛,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打開了大門。黨的十五大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立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明確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都遵循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基本原理。從理論看,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中關于民營經濟的性質、地位與作用的定位,是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理論基礎和體制根基。從實踐看,民營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經歷了從“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到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發展歷程,地位不斷提升和鞏固。可以明確,民營經濟的體制性根基越深越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就越扎實,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空間也就越廣闊。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又有了更高要求,民營經濟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還需在理論上進一步深化研究和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深刻把握新時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變化的基本規律與內在邏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時代化,對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作用進行了理論上的深化,強調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鮮明指出“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明確“我國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不僅不能‘離場’,而且要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這些重要論述為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信心和動力,也推進了新時代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理論創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黨的十九大把“兩個毫不動搖”作為重要內容,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則基于新的實踐和發展需要,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明確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黨的二十大首次提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這是在我們黨的歷屆全國代表大會中首次明確,民營經濟不僅要發展,而且必須要發展壯大,這實際上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各種不同所有制經濟成分地位的新認識,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創新。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突破了原有的單一經濟成分主體的傳統認識及對民營經濟發展的隱性觀念束縛,意味著民營經濟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舉足輕重的經濟成分之一。黨的二十大之后,黨中央連續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出了全面貫徹和落實新時代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多項重大舉措,進一步推動了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理論創新,豐富了民營經濟在新時代發展的理論內涵,鞏固了民營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夯實了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體制基礎,也極大地拓展了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制度邊界。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為民營經濟發展理論的繼續深化提供新的理論起點。接下來,我們仍然需要沿著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方向進行系統的理論深化,進一步明確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效消除對所有制的認識偏差,更好地發揮民營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最活躍經濟成分的重要作用。
平等對待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促進二者共同發展
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采用“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式來推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多種所有制經濟中,除了國有和國有控股經濟與外資企業外,其他的經濟主體都可以納入民營經濟的范圍。國有經濟無疑是公有制經濟,而民營經濟并非就是非公有制經濟,民營經濟既包括了集體所有制的公有制經濟,也包括了非公有制的私營和個體經濟。因此,從經濟學制度理論視角來看,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不能只理解為是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的共同發展,必須通過理論研究的深化,破除傳統的觀念,正確地認識到,由于民營經濟既包括了集體所有制的公有制經濟,也包括了非公有制的私營和個體經濟,也就是說,民營經濟本身就包括了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所以,民營經濟自身的發展,同樣也是體現了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本身也就是推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然而,由于在現實經濟活動中,往往存在著國有經濟等于公有制經濟、民營經濟等于非公有制經濟的理論認識偏差,所以,在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實際過程中,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兩者之間的關系往往并不相互契合,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相互關系的處理,一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實踐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概言之,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的關系,內嵌著民營經濟的制度環境及市場準入、產業規則,事關民營經濟能如何及能以何種方式發展壯大。新時代正確處理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關系的關鍵,是要通過理論創新,糾正國有經濟等于公有制經濟和民營經濟等于非公有制經濟的理論認識偏差,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平等對待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
黨的十八大提出,“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黨的十九大提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黨的二十大提出“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明確:“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破除制約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障礙,依法維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強調“把公有制經濟鞏固好、發展好,同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是對立的,而是有機統一的”,“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應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
平等對待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真正落實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新時代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又一理論創新,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重大進展,進一步厘清了有關民營經濟內涵及發展的理論,有助于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更好地共同發展。然而,當前我國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的發展實踐中,仍然存在著一些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問題,亟需深化對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的內在關系與共同發展的規律性認識,落實完善“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全方位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發展民營經濟促進共同富裕
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是理論研究中的重要問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處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理論表明,將貧富差距控制在適度的范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夠順利跨入高收入水平的必要條件。二戰之后,只有少數經濟體相對順利地從低收入或中等收入進入到高收入行列,其重要的共同點是都在追趕進程中把貧富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內;而長期陷于低收入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大多數貧富差距很大。然而,如果在發展步伐較慢的條件下,單純通過再分配縮小貧富差距,也會扭曲或挫傷財富創造的積極性,最終導致共同貧窮。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需把握好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的關系,共同富裕的理想需要也只能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實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民營經濟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但由此也使得社會上一直存在一種誤解,認為民營經濟是收入差距擴大和財富分化的根源,而低估了民營經濟對改善民生福祉、促進共同富裕的作用。其實,我國民營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最為活躍的經濟形態,不僅是國民財富的重要源泉,為做大“蛋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為分好“蛋糕”作出了突出貢獻。數據表明,民營經濟已經是我國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是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堅持高質量發展推動共同富裕,必須要充分重視初次分配的基礎性作用。民營經濟是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利用市場機制進一步完善初次分配制度,把做大做好“蛋糕”和切好分好“蛋糕”作為一個有機統一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也是國民財富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參與者,在救急救災、扶貧濟困和慈善捐贈上都作出了積極貢獻。簡言之,新時代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必將能夠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扎實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貢獻重要力量。
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高度關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需要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和實現”。明確“要積極發揮民營企業在穩就業、促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強調“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都必須擔負促進共同富裕的社會責任”;要求“民營企業家要增強家國情懷,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增強先富帶后富、促進共同富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新時代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重要力量,從理論上闡明了促進共同富裕是民營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應有之義。民營經濟發展促進共同富裕論有助于民營經濟承擔社會責任、健康發展,也為新時代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促進共同富裕提供基本遵循。這也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之后,黨中央選擇在浙江這一民營經濟大省開展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重要理論依據。當前需要加強民營經濟發展與共同富裕關系的理論研究,更加正確處理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和促進城鄉區域人群共同富裕的關系與體制機制,更加正確處理好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之間的關系,用高質量發展來推動共同富裕。
加強民營經濟發展的法治保障
市場經濟必須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以法治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才能形成善治的市場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只有建立在法治基礎上,才能在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過程中,使民營企業真正形成對市場機制的信心和穩定的發展預期,具有長期主義的發展理念。從經濟學理論來看制度與發展的互動,一個國家或地區要能通過完善法律制度來規范公權力、保護企業產權、保障發展權利,建立普遍而開放的權利體系,才能走向或保持經濟和市場的繁榮。
公平界定產權和一視同仁保護產權是市場經濟最重要的制度基礎,產權保護及制度預期是最大程度激發民營經濟的企業家精神和激活民營企業發展活力的前提。我國在對待市場經濟和民營企業產權保護方面,曾經歷了一個演變的過程。改革開放后,我們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認識到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不能離開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市場經濟的運行是以廣大市場主體廣泛參與的分散自主決策為基礎的,保護市場主體的產權,穩定市場主體的預期,是市場主體經營決策的前提。如果政府在產權保護方面存在著較多缺位和越位的行為,就會導致民營企業預期不穩、信心轉弱,阻礙民營經濟的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高度重視產權保護和公平競爭的法治保障,不斷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依法維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提振市場預期和發展信心”,引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依法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加快推進民營企業產權保護的法治建設,切實增強市場規則的明確性,有利于增強公權力行使中任意性的約束,切實增強市場經濟活動規則的明確性,改善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制度環境。
法治保障是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然而,從民營經濟發展實踐看,當前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改善仍然任重道遠,依法維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方面仍存在種種問題,亟需深化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法治保障理論研究,更好界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公權力與私權利之間的邊界,有效地約束公權力,強化民營經濟發展的法治保障,更好地優化民營經濟的營商環境,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行穩致遠的制度建設提供重要理論支撐。
【本文作者為 史晉川,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理事長;錢 滔,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xinwen/2018-11/01/content_5336616.htm?eqid=dc20e983000a556c0000000664925bca,2018年11月1日。
[2]《習近平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時強調 正確引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人民日報》,2023年3月7日。
責編:周素麗/美編:王嘉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