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從多元到復合:大眾閱讀行為的演變與發展

【摘要】閱讀量往左、閱讀率向右,顯示出我國閱讀人口擴大和數字閱讀主流化的趨向。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大眾閱讀偏好呈現出顯著的多元化特征,深閱讀面臨時間、選擇、能力、文化等多重障礙。以深閱讀為取向的精英閱讀與大眾閱讀分野處是復合閱讀,復合閱讀有助于推動新型深閱讀行為的形成。

【關鍵詞】大眾閱讀  閱讀行為  復合閱讀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2020年4月,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在線發布的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成年國民綜合閱讀率保持增長勢頭,但從出版物閱讀量來看,繼報紙、期刊閱讀量下降之后,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和電子書閱讀量首次同時下降。事實上,我們已經抵達了閱讀史上的一個重要關頭:大眾閱讀已被數字時代全面席卷,深深陷入數字漩渦之中。閱讀量往左,閱讀率向右。閱讀率與閱讀量矛盾走向背后有怎樣的合理性?預示著怎樣的大眾閱讀趨勢?我們該如何應對移動互聯網環境對深閱讀帶來的沖擊?

閱讀率與閱讀量的矛盾走向:大眾閱讀與精英閱讀的分野

國民閱讀率和閱讀量矛盾走向的背后是數字閱讀和傳統閱讀的力量對比。國民閱讀率和閱讀量不僅是不同指標,其數據對象也并不相同。國民閱讀率指閱讀媒介接觸率,其構成既包括傳統紙質閱讀媒介,也包括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平板電腦閱讀等各類閱讀方式。根據本屆國民閱讀調查,拉動我國國民閱讀率增長的主要媒介是手機,而國民利用手機則以閱讀新聞、社交、觀看視頻等活動為主。也就是說,即便是娛樂新聞閱讀也算作一次閱讀接觸。國民閱讀量則指各類出版物的閱讀量。出版物通常須經過國家新聞出版部門批準,這種經過“把關”的出版物往往具有一定的嚴肅性和更高的平均質量水平,完成閱讀也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投入度,更依賴紙質載體或電子閱讀器,也更可能產生深閱讀行為。因此,本次閱讀率提升實際上更多是以移動閱讀為主的數字閱讀,而閱讀量下降實質上是以出版物為對象的傳統閱讀在下降。

國民閱讀率提升意味著我國閱讀人口的擴大。更多國民借助智能手機接觸文本,導致閱讀人口增加,而這種以手機為媒介、以碎片信息為閱讀對象、以淺閱讀為行為方式的大眾閱讀已成為我國閱讀人口主流。我們可以將大眾閱讀來源梳理為三類人群:第一類是新讀者。他們原來并不喜好閱讀,甚至可能有一定閱讀障礙,更沒有形成讀書習慣,但數字閱讀讓其開始高頻率接觸文字。這是從非讀者向讀者的良性轉變,也是我國社會整體文化素養提升的重要基礎。第二類是閱讀習慣改變者。他們原來是傳統閱讀者,但被數字閱讀馴化,傳統閱讀習慣逐漸喪失,主要依賴移動終端進行淺閱讀,基本不再進行傳統閱讀。第三類是能夠在傳統閱讀和數字閱讀之間順利切換的復合閱讀者。這些讀者保持對傳統閱讀的興趣,但由于時間約束及對信息價值追求等因素,其當前閱讀生活以數字閱讀為主,或借助電子閱讀器、有聲閱讀工具等進行出版物閱讀,偶爾進行傳統閱讀。

國民閱讀量降低反映了精英閱讀群體的萎縮。閱讀人口從出版物向網絡新聞、社交媒體、短視頻等對象的遷移是國民閱讀量持續降低的原因所在。這種遷移意味著以正規出版物為對象、以深閱讀為行為方式的精英閱讀的萎縮。精英閱讀者追求閱讀的深層價值,更可能展開深閱讀,但實際占比在減少,其“精英”屬性也就日漸鮮明。精英閱讀的萎縮不但反映在行為性數據中,也反映在意愿性數據中:根據近年歷屆國民閱讀調查數據,自2017年首次出現超過半數成年國民傾向于數字化閱讀方式以來,2018年“傾向手機閱讀”的讀者也超過了紙質閱讀,2019年這一數據更達到43.5%。也就是說,人們不但現在如此,以后也可能會延續這一選擇。大眾閱讀偏好的改變已不可逆。

大眾閱讀與精英閱讀的分野之處是復合閱讀地帶。精英閱讀者實際也由三類人構成:第一類是傳統閱讀的堅守者。他們認同深閱讀的意義,一直保持良好的傳統閱讀習慣,會自覺地避免數字閱讀對自身閱讀時間的侵占。第二類是傳統閱讀的回歸者。此類讀者熱愛閱讀,在深度體驗數字閱讀后因為各種原因放棄數字閱讀,而花更多時間進行紙質出版物閱讀。第三類是電子文本和紙質文本皆可的復合閱讀者。他們會理性選擇讀物,以出版物閱讀為主,但不介意閱讀媒介而且善于利用多種閱讀媒介——不管利用紙質媒介、數字媒介還是有聲媒介,他們都追求閱讀對象的高質量。可以發現,是否將出版物作為主要閱讀對象實質上是大眾閱讀和精英閱讀的核心區別。而大眾閱讀與精英閱讀者中均存在著復合閱讀者,這些處于中間地帶的復合閱讀者模糊了大眾閱讀和精英閱讀的界限。

大眾閱讀的多元化趨勢:自由選擇中的快樂與喧囂

非讀者正在轉變成為讀者,這是一種將推動全民閱讀理想實現的社會教育運動。而與此同時,伴隨著數字閱讀成為新常態,大眾閱讀偏好呈現出顯著的多元化趨勢,更使得我國國民閱讀生活中孕育著新的活力。

閱讀渠道選擇的多元化。2014年我國第十一次國民閱讀調查就顯示,包括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光盤閱讀、PDA/MP4/MP5閱讀等形式在內的數字閱讀方式接觸率達到50.1%,2018年,這個數字達到72%,而2019年手機閱讀和有聲讀物使用率均大大提升,三成以上的國民形成了聽書習慣。各類新型閱讀媒介不斷推陳出新,為讀者提供了多元的選擇機會,使得閱讀可以內嵌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發生。自由地選擇閱讀渠道,自由地閱讀,人們正在以不同的方式接近閱讀。正是由于閱讀渠道選擇多元化所釋放的巨大閱讀潛能,閱讀渠道市場空間持續擴大,公共閱讀服務也成為我國公共服務的重要構成。

閱讀動機的多元化。今天手機已實現廣泛智能化,進而演變成多重工具,生活、學習、工作都在一掌之間。這也使得人們在休閑閱讀和嚴肅閱讀之間可以順利切換,進而輕松激活各種閱讀動機。閱讀類應用紛繁復雜而各有市場,休閑娛樂追求、信息獲取需求、社會交流需求等閱讀追求的多樣性成為其市場基礎,而有聲閱讀APP迅速發展,不但有助于緩解手機閱讀的視覺損害,帶來更多的閱讀便利,而且這種與聲音相伴的閱讀為閱讀時光增加了新的樂趣,強化了閱讀的情感體驗。閱讀動機多元化既是閱讀應用類產品作用于閱讀生活方式的結果,也是其發展的源動力。

閱讀活動的多元化。傳統閱讀往往是靜默的,而今天的讀者則更樂于借助移動閱讀工具對話,或者借助有聲閱讀APP平臺“聽書”,靜默的閱讀演變為喧囂的閱讀。其中,閱讀網絡新聞已成為第一閱讀活動選擇,因為它不但滿足了人們對新消息的需求,而且通過圍觀、吐槽等參與式活動,給閱讀以新定義,成為富有時代特色的新型閱讀活動。更有以建構閱讀社區為特點的各類閱讀APP為閱讀討論提供了新型空間。熱鬧的“群閱讀”替代了傳統閱讀的靜默獨觀。

然而,精英閱讀的萎縮顯示,盡管移動互聯時代給了人們更多的閱讀選擇,但這種空前自由的閱讀環境卻為深閱讀的實現制造了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難以逾越的障礙:

時間的障礙。因為選擇太多,時間就變得越來越少,人們不得不追求單位時間效率最大化,而這種效率的核心是“快速”和“快樂”。更快速才能有機會進行更多嘗試,更快速才能跟上變化的節奏,而不斷嘗試、自由控制、快速轉換,也更容易帶來令人快樂的“爽”體驗。對“快速”和“快樂”的雙重追求導致人們無法分配更多時間資源在特定閱讀對象上。然而,深閱讀的基本構成——讀和思考,在數字閱讀的快速切換中后者消失殆盡。沒有思考,閱讀的過程則無法上升到“超越已知知識”的高級階段。

選擇的障礙。盡管有更多的閱讀選擇,但深閱讀只是選項之一,而且可能是最難選項。行為選擇的實現需要基于三種條件:有行為需求、意識到這一行為需求、有條件滿足行為需求。三者同時滿足,深閱讀行為才可能發生。然而,雖然人們有深閱讀需求,但卻因為缺乏社會激勵而難以意識到這一需求,而且深閱讀對閱讀時間、空間、對象的高要求導致即便人們意識到深閱讀需求,也難以有條件滿足。因此,深閱讀的愿望也就無限擱置。正因如此,歷次國民閱讀調查中,多數國民都顯示出對自身閱讀狀態的“不滿意”。2019年,更有37.5%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少或比較少。從意識到需要行動到實際采取行動之間的距離往往來自于選擇的條件障礙。只有排除這些條件障礙,意識到自身深閱讀需求的大眾讀者才可能投入時間去行動。這有賴于個人努力,也有賴于社會支持和公共服務創造條件。

能力的障礙。我們創造了工具,工具又在塑造著我們。研究顯示,大腦不是一個簡單的結構化機器,它具有適應性和可塑性。大腦細胞也會“用進廢退”,所有行為都會在其神經組織上留下記憶。一方面,數字閱讀以短時處理、快速切換、多重任務并行為特點,頻繁的數字閱讀將建立一個相對簡單的、通路被縮短的“閱讀腦”,導致深閱讀能力的丟失,再也難以在閱讀中沉浸下去。另一方面,數字環境下的閱讀其認知路徑也有所不同。研究發現,人們閱讀屏幕端文字往往采取割草機式、彈球式等瀏覽方式,而不是紙質載體的逐行閱讀。習慣于屏幕端閱讀后,往往難以回歸到逐行閱讀模式。也就是說,過去,科學家們根據人類的大腦機制構建了計算機(電腦),而今天,電腦及其衍生出的互聯網正在教導我們像它一樣思考:這是一種結構清晰、高速運轉的機制,但是,思想去了哪里?與其說今天是知識過溢、創新稀缺的時代,不如說深閱讀能力障礙將最終蔓延為社會性的思考障礙、創新障礙。

文化的障礙。技術是文化生活的隱性結構,對文化的銷蝕作用不可忽略。移動互聯網時代,閱讀其實已經有了新的含義,一方面,移動閱讀所帶來的無拘無束的自由感,會讓你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這種“爽”體驗已經演變成一種“時尚文化”。另一方面,數字閱讀已成為一種社交途徑和生活方式,人們將其視為與社會互動的紐帶,視為與現實的連接方式。對這些讀者而言,深閱讀僅僅是學習行為,或者是過時休閑方式,代表著一種社會疏離。更多人將數字閱讀作為未來閱讀選擇方向,正是意味著人們對數字閱讀文化的認同,對傳統閱讀文化的放棄。

促進復合閱讀:創新閱讀行為介入機制

從多元到復合,是新型深閱讀行為形成的過渡階段。數字閱讀已成為主流,因此,在這一背景下重新梳理大眾閱讀的良性行為趨勢并加以促進和倡導,應成為全民閱讀工程建設的新思路。我們看到,不管是精英閱讀者還是大眾閱讀者中都存在著一類復合閱讀者,他們認同深閱讀的價值,并試圖兼顧傳統閱讀和數字閱讀的優勢。這種復合閱讀將有助于推動新型深閱讀的形成:一方面,“閱讀+對話”的模式是深閱讀的內在機制,傳統閱讀的對話主要是讀者與作者,或者讀者與自己的對話,而進入全媒體時代,讀者可采用“線下閱讀+線上對話”或“線上閱讀+線下對話”模式,邊閱讀邊與其他讀者深度對話,這是一種新型討論機制,也是一種新型思考方式,有助于激發讀者個人認知和信息加工能力、培養創造性思維。另一方面,復合閱讀者對傳統閱讀和數字閱讀的兼顧,不但能夠克服閱讀中的“孤獨感”,而且與其他讀者一起互相激勵、督促實現閱讀計劃,有助于改善高頻刷社交媒體的行為習慣。筆者在2019年對青少年閱讀行為的調查也證實,復合閱讀者在閱讀態度、閱讀頻率、單次閱讀時長上表現均優于其他青少年。

從多元到復合,是發展型社會內生動力作用下大眾閱讀的必然選擇。移動互聯環境下,來自時間的障礙、選擇的障礙、能力的障礙乃至文化的障礙,使得傳統深閱讀難以實現。然而,由于全媒體時代媒介融合的大趨勢已帶動閱讀活動的大連接,復合閱讀的實現相對較易。如2020年4月23日亞馬遜中國發布的“2020全民閱讀報告”顯示,疫情期間46%的讀者同時閱讀紙質書和電子書,97%的受訪者表示深度閱讀(主要是讀書)和碎片化閱讀(刷微信、微博等)均會涉及;而2019年筆者對青少年閱讀行為的相關調查也顯示:多數青少年對紙質讀物和電子讀物都喜愛,而且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屬于高參與復合閱讀者。社會發展這一內生動力本身是一種糾錯機制,會孕育新的可能推動社會改變不良傾向。隨著社會對數字閱讀負面問題的認知深入,將有越來越多的讀者自覺選擇復合閱讀行為。

面向復合閱讀,創新我國全民閱讀工程建設是解決深閱讀危機的可行路徑。全民閱讀既是一種文化理想,又是一種現實的社會活動。當前我國全民閱讀工程需要建立面向復合閱讀的新型閱讀行為介入機制,抓住閱讀環境發生改變的契機進行全民閱讀戰略統籌。具體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第一,數字閱讀連接傳統閱讀。傳統閱讀和數字閱讀都需要一系列資源支持,也在不斷產生獨特資源,以讀者為中心整合這些資源,使得資源充分流動,形成良好的數字閱讀與傳統閱讀相連接的閱讀生態,讀者才能在復合閱讀中充分享受深閱讀之益。試想一下這些場景:當人們無所事事刷屏閱讀網絡新聞時,精華解讀、優質書評推送提醒其可以閱讀這些優質書籍了;當讀者困惑迷茫、閱讀困難之時,網上閱讀社區的專家、達人、領讀者予以指引和指導;當讀者缺乏目標和動力時,讀友們分享的閱讀計劃鼓勵他每天完成規定任務;當讀者產生惰性時,眾多書友線下共讀、相互激勵著持之以恒。數字閱讀與傳統閱讀連接,將恰當的文本在恰當的時間推送給恰當的人。傳統閱讀與數字閱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必然能做到以深閱讀為取向的數字閱讀與傳統閱讀融合并進。

第二,面向復合閱讀創新閱讀素養教育。在國際范疇內,閱讀素養已被作為“新素養”核心內容之一,成為教育實踐領域的戰略重點。今天,新型閱讀行為帶來對閱讀素養的新理解和新定義,閱讀素養教育開始兼顧傳統閱讀和數字閱讀的能力和素質培養。如國際上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國際閱讀素養進展研究”(PIRLS)在2016年將“E閱讀素養”加入測試,評價學生使用網絡媒體閱讀的能力,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也于2016年推出了在線閱讀評價方案。當前,我國也應將數字閱讀素養教育納入閱讀素養體系,培養青少年復合閱讀意識和能力,使青少年在數字閱讀中擺脫“被投喂”,自主建構深閱讀動力,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

第三,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公共閱讀服務空間。第十七屆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公共閱讀服務指數繼續上升,公眾對公共閱讀設施、全民閱讀活動的滿意度達到新水平。然而,應意識到,新技術條件下大眾社會逐漸演變為“區隔社會”,讀者在日益分化,更多的讀者在線上,他們也應當被納入公共閱讀服務范疇。基于此,我國公共閱讀服務體系應梳理特定人群的接觸媒介,捕捉與其聯系的紐帶,進而開辟虛擬閱讀空間、發展虛擬閱讀服務、構建網上閱讀服務志愿者隊伍。如有些圖書館在世界讀書日活動中舉辦共讀活動,通過線上共讀打卡,并利用線下讀書會、微信群、官方APP等聚集讀者,制定和完成閱讀計劃,互相指導和監督閱讀任務完成。這些做法使得呈現在用戶面前的公共閱讀服務順暢、靈活、富于個性,人們不僅感受到“開卷有益”,而且感受到“開卷有趣”,更好地嵌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在全媒體時代,這種融合線上線下的公共閱讀服務已具備技術條件,應將其納入未來戰略考慮。

(作者為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全媒體環境下復合閱讀行為及其閱讀推廣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6ATQ005)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2019年成年國民人均紙質書閱讀量4.65本》,中國青年網,2020年4月20日。

②《亞馬遜中國發布“2020全民閱讀報告”》,人民網,2020年4月22日。

③[德]沃·伊瑟爾著、金惠敏等譯:《閱讀行為》,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

④曾祥芹:《閱讀學新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⑤李桂華、劉靜:《轉向:全媒體時代青少年復合閱讀圖景》,《中國圖書館學報》,2019年第2期。

責編/趙橙涔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