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在天津開幕,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舉辦網絡安全宣傳周、提升全民網絡安全意識和技能,是國家網絡安全工作的重要內容。
兒童網絡安全,是國家網絡安全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在全民網絡時代,網絡不僅是某種工具,更是一種文化和生活方式。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今年4月共同發布的《2018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則顯示,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69億,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3.7%,高于同期全國人口57.7%的互聯網普及率。如此高的普及率,意味著把兒童青少年隔離于網絡之外是不可能的。如何營造綠色的網絡環境,保護兒童青少年健康上網、安全上網,已成為學校、家庭和社會不容回避的課題。
■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
記者 陳若葵
作為網絡時代的“原住民”,兒童青少年對網絡是熟悉和使用程度普遍高于父母一輩。從兒童青少年自身的發展來看,過度限制他們使用網絡,不利于其全面發展。在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中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律政策研究報告》中,專家建議,對于14周歲以下的兒童應該限制,可允許其在父母同意或陪伴的情況下使用網絡。
那么,家庭如何幫助兒童青少年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享受網絡帶來的益處?父母如何與孩子一起提升網絡素養?社會如何營造綠色的網絡環境,保護兒童青少年健康上網、安全上網……這些問題越來越受到全社會關注。
網游成親子關系導火索
如今,孩子的學習離不開網絡。高一學生辛婷(化名)告訴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老師每天會把一些作業、通知等發到班群里。晚上回家做作業,經常要查看手機,而她一看手機,媽媽盧女士就認為是在玩游戲、看視頻或聊天,并要求把手機放置客廳,母女倆常常因此鬧得很不愉快。
在盧女士看來,辛婷只要一放學,就不會讓手機離開自己的視線,有嚴重的“手機依賴癥”,做作業、練琴都不專心。
家長的感覺是相似的。涂女士允許兒子每天玩游戲半小時,如果超時涂女士會視超時長短,決定沒收手機的時限,孩子經常因此和她“討價還價”,母子都不免情緒激烈,甚至爭吵。“現在兒子五年級,等上了初中,估計就更不聽話了。”涂女士話語里透著擔憂。
對于部分中學生來說,父母的批評反而會刺激他們使用手機——由于和父母的沖突,他們會選擇在微信等社交平臺上吐槽父母,辛婷就多次在微信中和同學抱怨:“我媽太焦慮、強迫癥,一見我看手機就疑神疑鬼、嘮叨不止,真讓人無法忍受!”而同齡人在各自家庭所經歷的類似的“遭遇”,使他們有著共同的感受,很容易“同仇敵愾”“報團取暖”,并對父母的批評產生更為強烈的逆反。
事實上,家長與孩子都因手機對對方產生不滿情緒:家長苦惱孩子沉迷于手機與網絡游戲,擔心被不良信息所傷害,擔心孩子直線下降的視力,更擔心影響學業,普遍表現出擔憂和焦慮;孩子則抱怨父母“監視”自己、冤枉自己,2018年《中美日韓“網絡時代親子關系的對比研究報告”》顯示,57.5%中國中小學生曾在上網查資料的時候被父母誤解為玩游戲。據另一項調查顯示,14歲的兒童,曾因上網問題與父母爭論過的比例高達65%。這說明上網問題已成為影響親子關系的重要因素。
把游戲作為親子溝通的橋梁
今天的中小學生在網絡環境下長大,是網絡時代的“原住民”,他們與在紙媒、廣電體系下成長起來的父母,感受著完全不同的媒介文化。相比于父母,他們與網絡有著更為天然的連接,毫無隔膜地接受網絡游戲、網絡信息、網絡文化和網絡交往方式,并在與同伴共同使用網絡的過程中,體驗群體歸屬感、獲得友誼和自我價值感,完全脫離游戲,會讓孩子跟時代出現一定的割裂。
家庭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的網絡習慣。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查與大數據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的《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讀本》顯示,四類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用網過度,即親子活動少的家庭、父母抗拒網絡的家庭、教育粗暴的家庭、父教缺位的家庭。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認為,面對孩子玩網絡游戲、看視頻或聊微信,家長應在保護孩子健康成長的目標下,遵循一定的原則因勢利導,把網絡游戲作為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的一個橋梁,既要允許孩子接觸網絡游戲,又要和孩子一起商量確立玩游戲的規則與時間,使孩子從小養成理智健康的娛樂習慣。
孫云曉同時表示,只有當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師生關系出了問題,孩子才容易依賴網絡。要預防孩子游戲成癮,應該以豐富多彩的生活代替單調的生活,以成功的體驗代替失敗的體驗。
而今年初由牛津大學所做的規模達數十萬人的調查也印證了孫云曉的說法,調查表明,屏幕時間對青少年心理影響的程度只有0.4%,遠遠低于戴眼鏡和睡眠不足帶來的負面影響,手機電腦不等于有害屏幕時間;有負面情緒的青少年更愿意選擇手機。由此可見,民主的、融洽的、相互尊重的親子關系,有助于孩子懂得把控自己,有節制地使用手機和網絡。
親子友好相處,家長和孩子共同提升網絡素養是關鍵。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認為,“從根源上去努力,提升父母和子女的網絡素養,是解決兩代人、兩種媒介文化經驗沖突的重要嘗試。”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青少年問題研究室副主任田豐也表示,網絡時代,家長要像培養孩子文學素養、藝術素養那樣,充分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網絡素養。一方面,要培養孩子適應新時代的網絡技能;另一方面,也要及時學習網絡安全的知識和法規,讓孩子免受網上的不良影響和侵害。
未成年人網絡法律保護
為兒童青少年營造一個清朗的網絡天空,使之遠離游戲、網絡小說、動漫、短視頻、直播等網絡媒介形式所傳播的不良信息,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與樂趣,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希望的。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護兒童青少年的網絡安全?
據了解,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將提交今年10月召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進行初次審議。參與法案修訂的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介紹,“我們在專家建議稿中專門寫了‘網絡保護’一章,建議在傳統的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篇章基礎上,增加政府保護和網絡保護專章。” 與此同時,醞釀多年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也將出臺。
佟麗華對此進一步解釋說:“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要遵循《兒童權利公約》,確立以兒童權利為導向的法律政策理念,側重兒童的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明確互聯網對實現兒童發展權具有重大積極意義。同時強調要充分實現網絡環境下兒童的受保護權,包括:加大對發布、傳播不良信息行為的處罰力度;在刑法中規定對持有兒童色情信息行為的處罰;對實施網絡欺凌的行為進行處罰等。明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不應以犧牲未成年人基本權利為代價,把未成年人隔離在網絡環境之外,而是要積極支持、引導未成年人參與網絡保護,在參與過程中培養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以最終實現未成年人的全面發展。”
對于未成年人網絡游戲沉迷問題,《中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律政策研究報告》建議,由政府推動建立“一站式”未成年人網絡游戲管理平臺;加強對互聯網企業在防沉迷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進行研究;充分發揮家長、學校在未成年人防沉迷方面的作用;明確網絡游戲成癮的診斷標準,加強對網癮戒除機構的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