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鄉村年味傳萬家
“再高點,貼吧!”臨近春節,各家各戶都在貼春聯、貼福字,為來年圖個好彩頭。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地區,還有很多不被大眾熟知的過年習俗,這些習俗蘊含著優秀的農耕文化和鄉村文明。他們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生根發芽,一代又一代默默地傳承。
來逢強家的過門箋。
“過門箋,落門箋,落到地上都是錢”
春節之前,山東省莒縣的農民會在自家門框和窗戶框上貼上五顏六色的過門箋。大紅大紫的過門箋烘托著春節喜慶的節日氛圍。
“過門箋,落門箋,落到地上都是錢。”立冬時節,莒縣夏莊鎮大莊子村來逢強一家就開始忙著用六色彩紙,刻制當地人過年必備的過門箋。
“到我是第七代了,我的兒子女兒也都會。”莒縣夏莊鎮大莊子村的來逢強是來氏過門箋的傳承人,從十幾歲開始就跟著家里老一輩做過門箋。
隨著時代發展,春聯等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以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人們開始使用印刷的春聯、機器切割的過門箋。手寫春聯和手工制作的過門箋顯得有些過時,但是,在傳承中沉淀下來歷史的厚重感和對傳統文化深切的歸屬感永遠不會過時。
“我老伴兒不讓我做,怕耽誤農活。”來逢強說,“確實做這個東西很費時間,現在機器印刷太快了,又便宜量又大,我現在堅持做下去,唯一一個目的,就是把老祖宗的這個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進入新時代,來逢強更是從刀、紙、圖案的構思上下功夫,在繼承和發展上做文章,努力使作品順應時代,迎合民意。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的過門箋,價格比以往有了提高,他還帶動村民參與進來,在每年年底逢大集的時候進行集中制作,既傳承了這一鄉村習俗,又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更豐富了鄉村文化市場。
來逢強正在向年輕人講解過門箋制作過程。
大年三十,站在莒縣夏莊鎮大莊子村的田野上,放眼望去,你就能看到迎風飛舞的過門箋與春聯交相輝映,給村莊裝點上了節慶的喜悅,給新春佳節帶來了無限生機、歡樂和喜慶。
“現在我們藝術團已經有二百多人了”
“過年正好是農閑,現在這些節目花樣很多,有空就出來看。”家在日照市將帥溝村的劉師傅說。
正月初二,美景戰勝寒冷,日照海邊萬平口人來人往,大廣場上格外熱鬧,廣場中央的鄉村藝術團正在進行一年一度的新春舞龍舞獅活動,這是劉為順創辦的華龍藝術團在表演。
“我自己愛好,當泥瓦匠退休后成立這個藝術團,一開始就兄弟幾個,發展到現在我們藝術團已經有二百多人了。”劉為順自豪的說,“每年過年我們都很繁忙,到處表演,給日照的農民朋友營造過年的喜慶、熱鬧的氛圍,我感到很幸福。”
“大家愛看對我們而言就是最大的欣慰。”萬平口景區負責人卜祥偉說,“每逢佳節和旅游旺季,我們都會邀請日照當地的民俗非遺演出團隊來表演,這種傳播很有意義,把這些優秀的鄉村文化傳播出去,能讓更多國人及世界各地的游客看到中國特色的民俗文化,更加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每逢寒暑假,劉為順的外孫女尚照青會在藝術團里幫忙打鼓,哨聲一響,這個11歲的小姑娘瞬間起范兒,鏗鏘的鼓點中傳遞出小姑娘大大的能量。華龍藝術團的成員們在實踐中興盛了鄉村文化,他們用自己的才智繼承和發展了鄉村優秀的傳統文化。在農閑時,劉為順還帶著藝術團進農村,幫助農民朋友傳承鄉村特色民俗文化。就這樣一代傳一代,他們成為活躍在鄉村文化振興一線的實踐者。
“春節節慶我們會到處展演,各個村莊跑。”劉為順說,“傳承是肯定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進行創新,日照市是沿海城市,我們就研究加入了海里面的大扇貝形象,和傳統的舞龍舞獅表演融合在一起,更加的熱鬧,大家也更愛看。”
中國的農村,正是有千千萬萬農民傳承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保護和傳承著中國豐富多彩的傳統習俗。
劉為順正在指揮藝術團進行舞獅表演。
鄉村年味在老味道、老習俗、老物件中薪火相傳
春節是個懷舊的節日,我們在老家體會老一輩的習俗,在故鄉品嘗家的味道,在充滿過往痕跡的老家具中翻出記憶中的物件……
在北京,我們可以去逛廟會,廟會的攤兒就是過年時最興盛的買賣家兒,過年時應景的各色物事,密密匝匝地擺在攤上,掛在架上,透著紅火。
在河南,可以真正感受到傳唱多少年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捏鼻兒(餃子)。”
在新疆,我們可以品嘗維吾爾族春節家宴食品,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羅”(抓飯),用面粉、羊肉、洋蔥等做成的“匹提爾芒達”(包子),用帶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團抻成的“蘭曼”(抻面),以及與漢族餛飩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爾”等等。
在福建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音近,寓意進入佳境。
在河北,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團圓飯、包水餃,備冷拼,到凌晨12點時,鞭炮齊響迎接新的一年到來。
在山西,我們可以在大年初一早上天亮之前吃用黃芪、羊肉、長山藥、黃酒等制成的頭腦;在大年初二早上喝用小米面和玉米面混和后炒成的面茶。
在陜北,春節更是熾熱的,到處紅紅火火。除夕之夜人們總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徹夜不熄燈,預示四季平安,長命百歲。然后在新年第一天吃上一碗臊子面,開啟熱熱鬧鬧的一年。
鄉村年味正是在這些老味道、老習俗、老物件中薪火相傳。它是小時候栽的老樹,是媽媽做的麻片兒,是隨風飄揚的過門箋子,是保存已久的糧票,是磨損缺頁的連環畫,是太爺爺留下來的枕頭匣子……正是萬家燈火中一個又一個鮮活的記憶,傳承著老一輩的手藝,傳播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遞著新年溫暖的情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