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是個哲學上的價值論概念,解答的是“什么是根本”的價值取向問題,強調對人的尊重與解放,強調人在社會歷史進程中所發揮的主體性作用與所處的目的性地位,是相對于“以物為本”、“以神為本”而言的;同時它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要求我們始終以歷史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相統一的原則分析與解決一切理論與實踐問題。以貧困群眾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追求,以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為主要內容,以“造血式”的自主發展為主要特征,以貧困地區及貧困人口的生存發展能力、自我發展能力為著力點,激發貧困群眾自我發展意識的覺醒與提高,促使其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與勇氣并以積極心態獲取脫貧致富的機會與技能是精準扶貧的人本內涵。精準扶貧的人本意蘊體現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要做到精準扶貧的人本取向,就需要我們:一方面,真扶貧、扶真貧。想貧困群眾之所想、急貧困群眾之所急,情為貧困人民所系、利為貧困人民所謀、權為貧困人民所用,一切扶貧工作都緊緊圍繞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實際狀況、實際需要而展開,從而針對導致貧困的病根對癥下藥,精準發力,實現扶貧脫貧的精細化管理,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福建省蓬萊鎮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就始終緊密結合貧困戶家庭的實際狀況,尊重群眾意愿,通過慈善會等途徑幫助籌措產業啟動資金,發展雞鴨養殖、蔬菜水果種植等特色產業,充分體現了從貧困群眾實際利益出發的人本取向,而且也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扶貧脫貧效果;另一方面,要注重貧困群眾自我發展意識的激發、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以助其走上由貧困到脫貧再到最終逐步實現全面發展的人生軌跡。福建省安溪縣一直以培育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意識為著力點,探索出了產業扶貧的“三個一”機制,有效增強了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和“造血”能力;此外,還要擅于并樂于傾聽貧困群眾內心的聲音,激發、提升其主動、積極參與扶貧脫貧工作的主體意識及思維習慣,真正調動貧困人口自主脫貧的主觀能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