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鄉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截至目前,在我國已經建成的兩萬多個旅游景區(點),一半以上分布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鄉村旅游的興起與發展,對拓寬我國旅游資源的內涵和外延、豐富我國的旅游產品、擴大我國旅游市場、滿足城鄉居民的需求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一個國家的鄉村發展程度,是與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緊密聯系的。鄉村的發展反映了中國的發展變遷,見證中國由貧窮、落后到富足、文明。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中國鄉村的變遷正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尋夢、圓夢的歷程見證,是傳承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增強民族信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效途徑與載體。
2016年12月,國務院發布了“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這是第一次以國務院的名義發布的旅游業發展規劃。由此可見,國家對發展旅游業的重視與支持。規劃指出,在發展鄉村旅游中,必須堅持個性化、特色化、市場化發展方向,加大鄉村旅游規劃指導、市場推廣和人才培訓力度,促進鄉村旅游健康發展。實施鄉村旅游后備箱行動,推動農副土特產品通過旅游渠道銷售,增加農民收入。實施鄉村旅游創客行動計劃,支持旅游志愿者、藝術和科技工作者駐村幫扶、創業就業,推出一批鄉村旅游創客基地和以鄉情教育為特色的研學旅行示范基地等等。
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不僅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列為重點工程,而且還具體規劃了發展路徑。這也可以從一個方面說明了發展鄉村旅游是建設農業強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在國家旅游局政策法規司工作期間,參與并組織了“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和“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小城鎮”的標準起草、創建和驗收工作。這段工作經歷使得我體會到,開啟鄉村旅游的新時代,很有必要采取以下的政策導向和策略措施。
切實加大對鄉村旅游發展的政策扶持力度。發展鄉村旅游需要得到黨委、政府的政策扶持。要積極利用規劃、扶貧、環保、培訓、基建等專項支持政策,加大對發展鄉村旅游的資金投入。在政策導向上,要積極吸引社會資金和民間資本,引導大型旅游企業參與開發和經營鄉村旅游。在政策層面上,推動鄉村旅游開發項目與各種支農資金掛鉤,爭取把支持農村發展的小額貸款用于農村旅游戶,多渠道、多方式籌集資金用于農村旅游。
大力促進鄉村旅游服務體系建設。發展鄉村旅游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個方面的支持與配合。各級政府主動協調各相關部門,促成政府有關公共職能向鄉村旅游延伸。鄉村旅游資源富集的區縣,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到鄉村旅游上。幫助農民利用和保護好旅游資源,克服開發雷同化。同時,制訂標準規范,合理引導、幫助農民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著力做好鄉村旅游的市場宣傳開拓工作。結合鄉村旅游產品的設計和開發,提升鄉村旅游產品的市場營銷形象,推動分散的鄉村旅游產品走向市場,開發一批完善成熟、文明健康的農村旅游新產品,逐步培育鄉村旅游精品,滿足國內外不同層次的休閑度假需求,還應該協調新聞媒體加大對鄉村旅游的公益宣傳,在各類主流媒體開辟鄉村旅游宣傳專欄,建立包括鄉村家庭旅館在內的網上預訂系統,提升鄉村旅游整體的市場化程度。
積極促進各方加強對鄉村旅游人才的培養。旅游大發展,人才是關鍵。要配合項目開發幫助制定出具體的人才培訓規劃,并爭取與教育、農業、勞動、民政等部門的人才培養規劃對口合作,共同推進和實施。
有效加強對鄉村旅游發展的分類指導。有旅游開發價值的村鎮多數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和悠久的歷史文化,一般易于集散、體量適中,是鄉村旅游中有很大發展潛力的類型。國家旅游局和建設部已經共同制訂了旅游小城鎮的標準。因此,發展旅游型小城鎮,要按照城鄉規劃和旅游發展的要求,結合城鎮改造做出特色;要加強多部門之間的合作與協調,著力完善旅游配套和功能建設,提升旅游型小城鎮價值;有條件的地區,要以旅游型小城鎮的建設來促進當地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注意將小城鎮發展和延續歷史傳統、改善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做到文化型開發,永續利用。
要從政策導向上切實保障農民的利益。發展鄉村旅游的根基在農村,主體是農民。只有體現以農為本才能保證鄉村旅游持續健康發展。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則。一要堅持尊重農民自愿發展鄉村旅游的原則;二要確保鄉村旅游中農民的主體地位;三要確保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四要提升農民的發展能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重點是“三農”,關鍵在“三農”,成效看“三農”。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在于廣大的農村,中國改革開放也起源于農村,因此,中國夢的最終實現也應該在中國的農村,大力推進鄉村旅游是從農業大國到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
責編/趙昭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